课件编号7697507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教案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368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 cover
课题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2课时 《夜雨寄北》 授课时间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 3.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4. 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背诵古诗。 2.在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学习诗人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3.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培养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 1课时(总4课时) 教学工具 教材、PPT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夜雨寄北》 一、新课导入 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三、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再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2.诗词翻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3.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四、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