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722433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 共51张PPT)

日期:2024-05-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4次 大小:46554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6课,戊戌变法,课件,5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名言欣赏: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 ,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龚自珍 情境导入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康有为、梁启超就是鲁迅所盛赞的真的勇士,民族的脊梁。百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几位热血青年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上演了一场空前奇伟的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希望挽狂澜于既倒,支大厦于将倾。中华民族面临实现伟大复兴的一次机遇,然而,在那个“戊戌”年,他们失败了,或暴尸京城街头,或逃至海外东瀛。强国之梦最终与我们擦肩而过,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长久的反思,今天我们一起再次重温戊戌变法那惊天动地的历史时刻吧。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1 2 熟悉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应诏统筹全局折》等知识点; 掌握百日维新性质,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3 了解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和康、梁的维新思想; 学习目标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 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为什么叫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背 景 《马关条约》 刺激列强侵略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后来,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 康有为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梁启超 材料一 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要求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背景: 时间: 人物: 内容: 结果: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的概况: 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1895年春 《马关条约》的签订。 康有为、梁启超等 反对旧的,提倡新的。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 什么是维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