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727324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案

日期:2024-06-1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54092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 cover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分为“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三部分。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本课在本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第二个子目同第三个子目之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第一个子目与第二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北方黄河流域、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与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教材列举了大量文物图片,重视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同时,还配有《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强化学生历史的时空概念,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思考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将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相关历史知识总结列表,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提高作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其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初步分析、解释其中反映的历史特征,形成简单的历史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的基本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 4.感受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艰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随着时间长河的流淌,人们从最初依靠自然开始利用改造自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展示图片: 教师:这两幅图中人类生活有着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人们穿着从兽皮到衣服,用从无到陶盆,住从洞穴到房屋,由此人类进入农耕时代。那么人类农耕时代的到来是进步,还是倒退呢?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里呈现出什么特色?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2课的学习———《原始农耕生活》 (设计意图)从北京人与河姆渡人生活对比引入新课,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课所学内容,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进步出现的原因进而引入本课。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原始农耕生活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产生 教师: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大约20000年前,开始对一些野生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并培育这些植物。 展示图片: 教师: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展示图片:《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教师:从这幅图,我们看出原始农业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北方的代表农作物———谷子”视频,直观了解北方的代表农作物的知识点。 2.原始农业的发展 展示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工具吗?是干什么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这是耒耜,是用来翻土的工具。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始种植业的发展,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展示图片: 教师: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但是由于原始农业的发展,粮食有了保障,打回来的猎物一时吃不完,人们把受轻伤的动物驯养起来,慢慢就成了家禽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