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731711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共35张PPT+11份视频素材)

日期:2024-06-16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22次 大小:7388314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燃烧,条件,灭火,原理,35张,PPT+11
    (课件网)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事例 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发光、发热,剧烈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发光、放热、产生白烟 硫在氧气中燃烧 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热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物质生成 氧化反应 可燃物 和氧气 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为 1.涉及的物质: 2.现 象: 3.本 质: 一、燃烧 1、燃烧定义: 发光 发热 氧化反应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 、 的剧烈 。 通常情况下, 【知识拓展】 ★广义的燃烧: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不一定需要氧气。 例:金属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 。 ★火焰:是可燃性气体或可燃物汽化燃烧时产生的 现象,纯固体直接燃烧不产生火焰。 如:氢气、一氧化碳燃烧有火焰,是因为它们是气体燃烧,而酒精、蜡烛、硫等物质燃烧实际上是它们的蒸气燃烧而产生的火焰。镁条在空气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木炭燃烧均无火焰,它们燃烧是固体直接燃烧的。 ★ ★燃烧的现象:燃烧一定 、 , 但不一定产生火焰 发光 发热 点燃 Na + Cl2 NaCl 2.影响燃烧产生不同现象(剧烈)的因素 内因 : 可燃物本身的性质 外因 : (1) (2) 氧气的浓度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促进燃烧的方法】 (1) (2) 增大氧气的浓度或提供充足的氧气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思考题: 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 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木柴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什么?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对于成语“煽风点火”从燃烧的现象角度来理解,它所揭示化学含义是什么? 增大氧气浓度,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使可燃物燃烧更剧烈 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 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不同 可燃物燃烧时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酒精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50~330 320~370 558 700~750 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着火点的温度范围) 注意: (1)着火点与可燃物的种类、状态,以及大气压强等因素有关。 (2)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一种性质,一般不会改变。 (3)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尽相同。 二、燃烧的条件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2、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火 三 角 提示信息:白磷的着火点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 ★请从燃烧条件上分析铜片上的红磷为什么不能燃烧? ★请从燃烧条件上分析热水中的白磷为什么不能燃烧? ★请从燃烧条件上分析铜片上的白磷为什么能燃烧? 答:红磷是可燃物,且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答:白磷是可燃物,温度也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 答:白磷是可燃物,温度也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 思考题 如何让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还有别的方法吗? 对准水中的白磷通氧气或空气 1.把烧杯中的水倒掉,使白磷裸露出来 空气 2.用一支试管向下扣住水中的白磷 请以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烧杯中点燃的蜡烛。 思考: 使温度降低到可 燃物着火点以下 隔绝空气(或氧气) 隔离可燃物 吹灭 煽灭 用水浇灭 用烧杯盖灭 用沙土盖灭 湿布扑灭 用二氧化碳熄灭 剪掉烛芯 1、使燃烧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或清除掉可燃物 2、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3、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三、灭火的原理 灭火———破坏燃烧的任一条件 燃烧的条件 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灭火的原理 1.隔离或消除掉可燃物 2.隔绝空气(或氧气) 3.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 着火点以下 (满足一个条件即可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