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759894

鲁人版《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56次 大小:204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鲁人,游褒禅山记,学案,答案
  • cover
游褒禅山记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反复品读,体悟本文阐释的道理。 3.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作者名片”“背景资料”,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全文。要求:(1)初读文本,扫除文字障碍。 (2)再读文本,揣摩语气,读出感情。 3.课前自测:完成《非常学案》基础梳理部分。 4整体感知:分层并概括大意 【自研自悟】 1.第一、二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_、山之___、山之_____、山之_____。 2.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第二段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自练自提】 背诵前两段 第二课时 【自学自测】 继续研读3-4段并背诵。 【自研自悟】 1.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2.尽吾志与深思而慎取这两个观点彼此有什么联系? 【自练自提】 翻译下列句子 (1)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情景默写: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_“_____,往往有得,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_____,_____”,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_____,_____”,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_____,常在于险远,_____”,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____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6、“有志矣,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_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7、有志与力,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8、“然力足以至焉,_____,_____”,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9、“_____,可以无悔矣,_____?”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第三课时 完成《非常学案》课时作业 游褒禅山记答案 自学自测: ①(1~2):记叙———游山经过。 ②(3~4):议论———游山心得。 ③(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自研自悟 1.名 寺 洞 碑 2..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3.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自研自悟: 作者从顺序上肯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