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776945

14《故乡》3课时课件(共77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21893328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故乡,课时,课件,77张,PPT,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把握小说情节。 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领会作者改进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3.探究人物变化的根源,初步把握小说的主题。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课 二、检查预习 (一)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杂文集有《坟》,《华盖集》等二十余集。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 2.写作背景: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3.文学常识: 人物形象(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生动形象) 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波澜起伏,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渲染烘托) (二)读读写写 1.读准字音 2.词义: 三、整体感知 (一)速读思考 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约半个月左右。依据:“第二日”,“这样的过了三、四天”,“又过了九日” 等。 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着重写了这些日子的事情: “第二日”;“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又过了九日” 。 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人物? ①“第二日”: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回忆瓜地刺猹、初见印象、讲雪地捕鸟和瓜地刺猹、离别赠物);见到杨二嫂(声音、视觉、语言、动作); ②“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会见闰土(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 ③ “又过了九日”:动身启程。 (二)自读课文,梳理情节 1.用( )故乡(括号内填写一个动词)的格式梳理小说故事情节。如:在故乡 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在文章的标题前补上表时间的修饰词语 。 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请根据这个线索梳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线索———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4.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6-8)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9-33)“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34-52)“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53-77)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四、分析人物形象 1.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的?紧扣一个什么字来写? 故乡变了———闰土变了———杨二嫂变了———我变了 2.故乡的变化 记忆中的故乡:五彩缤纷、辽阔鲜活、神异的图画。 眼前的故乡:萧索的荒村,没有活气。 3.分析文中语句,简要概括闰土这个人物形象。 【1】 少年闰土: ①外貌:“十一二岁”;“紫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