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788549

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课件(27张PPT)+导学案

日期:2025-04-15 科目:历史与社会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1次 大小:470623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一,课件,PPT,27张,五族共和,单元
    (课件网) 新知导入 历史上大约有160个民族,到现在56个兄弟民族。 少数民族哪儿去了? 新知讲解 感受“多元一体” 何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 众多民族各有其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多元性;有着长期在统一国家中共处并发展其统一不可分割的联系,最终自觉地联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中华民族的一体性。所以,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统一性的辩证统一,已有2000年的发展过程。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新知讲解 我国是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我国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制度。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感受“多元一体” 新知讲解 夏、商、周三族先后兴起,相继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三代1000多年的历史上,夏、商、周三族之间的关系,有联合和归附,又有冲突和征服。联合和归附促进了融合,冲突和征服最后也导致了融合。融合的结果,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 ———张岂之 主编 《中国历史 先秦卷》 周人实行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宗法分封,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 ,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和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王和 著《中国早期国家史话》 感受“多元一体” 新知讲解 感受“多元一体” 华夷之争是贯穿春秋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具体又有夷、蛮、戎、狄等名称。文献中习惯上将这四类名称分别代指居于中原四方的不同民族,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合称“四夷”。 --张帆 著《中国古代简史》 新知讲解 感受“多元一体” 春秋大国争霸与中华民族发生的关系,可以指出两个方面:其一,各大国分别灭掉许多邻近的少数族部落方国,这些被灭国的少数族便与华夏族融合起来,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其二,本来属于“四夷”的楚、秦、吴、越,在发展中接受华夏先进文化。 战国时代……随着列国争雄过程中各族融合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后来只有七个大国。七国本身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疆域内的各少数族与华夏族趋向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起来。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新知讲解 感受“多元一体” 华夏在战国已稳定地形成为民族,但还未能统一,地区差异还比较明显。 秦汉是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的发端。秦统一以后,继之以两汉4个世纪的大统一,先秦华夏民族遗留的地区差异在基本特征方面得到统一并有明显的发展,其族称亦因汉朝的影响深远而被称为汉人,在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主体民族的作用。 ———王锺翰 主编《中国民族史》 新知讲解 十六国时期是民族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经过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民族冲突和民族迁徙打破了各族封闭的族居状态,这种长期的大规模的迁徙,使各民族小族居的状况被彻底打破,民族接触更加频繁,民族之间的理解加强了。各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及风俗习惯、语言等都不可能再一成不变地维持下去,民族融合也就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