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793119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4.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案

日期:2024-04-29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317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北京,七年级,上册,生物,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 cover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解释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通过探究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较全面地了解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 3.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4.在设计和实施相关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动手实践等探究技能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5.在探究实验中,学生能够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科学思想,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品质。 6.通过小组同学的分工协作,培养个人的合作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脑的实验研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3.探究对叶绿素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2.实施实验过程中单一变量的控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活动《观察叶片的结构》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特别强调场所。 (2)是不是整个植物体都含有叶绿体?哪些器官含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植物体的哪些部分是绿色的,从而得出“叶片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的结论。) (3)叶的结构特点有哪些适于接受阳光?哪些特点与光合作用相适应?[] 以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发现。这样做既可复习已学知识,又可引入新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创设实验情境,体验探究过程 (1)探究切片方法,制作临时切片 设问:你认为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较好地观察到叶片的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经片刻思考后,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可用显微镜;有的提出要先用刀片将叶片切薄。 教师适时插问:怎样才能将叶片切薄? 学生的说法不一。有说横切,有说切去表皮,然后看叶的里面;有的说斜着切;有的说竖着切。 师:到底怎样切才好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己试试就知道了,桌面上准备的器材由你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学生切片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安全问题。) 教师先不直接告诉学生切片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实践,从而找到合适的切片法,这样做虽然有点“费时”,但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明确观察目标,观察临时切片 学生在观察临时切片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在叶片的细胞中哪些是绿色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这些细胞的名称吗?②你能看到气孔吗?构成气孔的细胞是什么颜色的?它们叫什么细胞?③叶片的结构包括哪3部分?你所看到的这3个部分的细胞各有什么特点? 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边观察玻片标本,一边根据课文的知识,来认识叶片的结构,从而达到自主探索的目的。 3.创设交流情境,分享探究成果[] 学生在显微镜下对叶片的结构作了充分的观察之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急于想把自己的体验和发现告诉同伴,教师及时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1)交流看法 学生踊跃发言,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叶片分表皮、叶肉、叶脉3个部分;叶肉细胞是绿色的,原因是含有叶绿体。由于个体认知差异的客观存在,学生在解答时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与课文有很大出入。例如,有的学生认为表皮都是绿的。气孔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它们叫保护细胞,等等。这些不同的看法,学生通过辩论和进一步的观察,最终应该得出正确结论。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