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794987

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2次 大小:237326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 cover
22.《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城郭(   ) 域民(   ) 封疆(   ) 寡助(   )亲戚畔之(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委托) B.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C.寡助之至(极点) D.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 B.天时不如地利学而时习之 C.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 D.委而去之相委而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非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环而攻之而不胜濯清涟而不妖 C.天时不如地利于我如浮云 D.三里之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必有/得天时者矣 D.故/君子有不战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_____”。 (2)《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_____共同编著的。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_____”“_____”,主张“德治”。 (3)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从_____来说的,强调了_____的重要性;一个是从_____来讲的,强调了_____的重要性。 (4)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回答问题。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 (2)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 (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 8.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限断两处)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 _____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 _____ 10.文章说服力极强,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语言特色。 _____ _____ 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七里之郭_____ (2)委而去之_____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 (4)天下顺之_____ (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 (6)使者不说_____ 1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限一处) (1)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_____ _____ (2)苟无民,何有君? _____ _____ 1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_____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_____句、_____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_____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