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795471

2.《回延安》教学实录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241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回延安,教学,实录
  • cover
2.《回延安》教学实录 一、明确教学内容,发现情感和形式上的奥秘 师: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无数的诗人、文学家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抒发过对延安的热爱。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抒发对延安的热爱的呢? 生:信天游,一种民歌形式。 (屏显。) 内容人人可见,情感需经过一番探寻方能获得,形式的奥秘只有有心人才能发现。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这句话,这是诗人歌德说过的一句话。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发现民歌在情感和形式上的奥秘。 (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小组诵读赏析———发现民歌形式的奥妙 (一)小组讨论,批注赏析 师:民歌可以唱,也可以读,希望同学们首先能够好好读,要调动想象,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读出诗人的情感,看看诗人是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这种情感的。第一遍请大家放声读,边读边拿起手中的笔,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批注诗句的情感和表达形式上的独特之处———词语的精彩处或修辞的特别处。提醒一下,要批注得细一点,要圈、点、批、注,思考其独特处。 (生放声自由读。) 师: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内容如下:第一,互相交流诗句,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在情感和形式上的独特之处;第二,交流之后挑出本组最喜欢的两小节或三小节诗句,并由小组长组织设计关 于这几节诗句的朗诵表演,用声音表现出你们小组对其情感上的理解;第三,小组发言人在小组朗诵后向全体同学介绍本小组对于民歌的独特发现。开始吧。 (生六人小组自由讨论。) (二)小组诵读,师生对话赏析语言形式 师:准备好了吗?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展示自己豪迈、雄壮而富有情感的声音? (第一组诵读“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母亲延安换新衣”。) 生:我们在诵读的时候有意在“千万”处拉长声音,“不够”这个词语重读。在念到“头顶着蓝天大明镜”时,我们小组集体把右手挥向天空。 师:想通过这样的诵读来突出这两小节诗歌的什么情感和什么形式呢? 生:“千万条”“千万只”“不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延安变化之大以及作者对延安的思念和热爱。 师:是思念吗?是热爱吗? 生:热爱,惊喜。 师:有热爱,更多的是对延安变化的惊喜。 生:“头顶着蓝天大明镜”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延安的蓝天比作大明镜,表达了“我”的惊喜与热爱。还有后面的排比句,让我们读起来特别带劲,整齐而有气势。 师:这个小组的诵读有激情,有赏析,把自己的理解用声音展现出来了。他们率先发现了夸张、比喻、排比等独特的语言形式。还有没有其他小组继续展示? (第二组诵读“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师:读得气势十足。其他同学别忘记拿起笔记录他们精彩的发言。 生:这段首先运用了夸张和比兴的手法。 师:什么地方是夸张? 生:“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想表现对延安说不尽的思念。 师:说不完的话,运用夸张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份惊喜、激动。还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生:“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是对革命的赞美。 师:你们读得真细,把诗人心中那一缕缕情思都读出来了,可我有个疑问:你们为什么在读“三千六百天”的时候特地放慢速度拉长声音?三千六百天是几年? 生:十年。 师:我改成“说不尽这十年”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感觉三千六百天更多,也避免和前一句中的十年重复。这也是我们放慢朗读速度的原因。 师:十年哗啦一下就过去了,三千六百天数也数不完,更能突出作者赞美的无穷无尽。还有吗? 生:“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 拉”这一处是独特的陕北景物。 师:这处写出了什么内容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