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797726

人教统编版(2019)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课时练

日期:2024-05-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390991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16课,课时,课件,演变,制度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建议用时:35分钟) 一、选择题 1.唐初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的直接受益者是(  )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地方政府 D.广大农民 D [农民从中得到土地和自由支配劳动时间的权利,所以是直接的受益者。] 2.唐朝实行的两税法产生的实际作用是(  ) A.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B.缓解了均田制被破坏造成的财政问题 C.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B [随着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均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为了解决财政危机,780年,唐德宗采取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它的实行在一定时期内使政府收入大大增加;但大地主千方百计把赋税转移到农民身上,农民负担更加沉重。故选B项。] 3.两税法与以前的赋税制度相比,进步之处体现在(  ) ①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②税源扩大,农民的赋税负担有所减轻 ③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A [两税法不论人丁多少,只按土地、资产多少征税的赋税制度,较之不论财产、土地多少,贫富如何,只按人丁多少征税的租庸调制要公平、合理得多,也进步得多,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也有所放松。故选A项。] 4.王安石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限制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C.保证农民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D [A、B、C三项是王安石募役法和唐朝纳绢代役的共同点,而D项才是募役法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 5.清朝征收“地丁银”是指(  ) A.只征土地税,废除人丁税 B.土地税、人丁税一律只收白银 C.按土地与人口的多少征收白银 D.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 D [“地丁银”的本意是将地税、丁税合二为一,故选D项。] 6.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人口从汉代以来大体在五千万左右,清康熙时只有两三千万,乾隆五十九年激增至三亿多,道光十九年(1834年)超过四亿,导致人口激增的重要原因是(  ) A.清朝管理疆域扩大 B.农耕面积增加 C.地丁银制度在全国的推行 D.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 [清初实行“地丁银”制度后,汉唐以来实行了近两千年的人头税被彻底废除,意味着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这是导致清朝人口激增的重要原因。] 7.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16岁至60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  )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B.抑制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C [由所学知识可知,地丁银制度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农民人身地位提高。按田亩纳税,使无地农民在法律上不再纳税,赋役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安定,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人口统计相对客观、真实,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之上,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流动,从事租佃、佣工、经商、手工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活跃。综合以上分析可知,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不是题干强调的内容,D项与题意无关,故选C项。] 8.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