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801664

第3课 第3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共30张PPT+1个内嵌视频)

日期:2024-06-20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575557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内嵌,PPT+1,30张,必修,2019,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三课第三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新高考统编版教材授课系列 总议题:如何理解矛盾?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问题的精髓 3.3.1 目录 CONTENTS 3.3.2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3.3.3 3.3.1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材料一: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观察到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现象,并力图从哲学上进行概括和说明。黑格尔指出“既对立而又统一,这就是矛盾。”但他对矛盾的看法神秘却不彻底。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以往辩证法思想的优良传统。 材料二:《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也承认事物具有阴阳两面性。对于事物中的这种两面性,老子举了很多例子,包括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和前后。他发现有和无能够“相生”,难和易可以“相成”,高与下彼此“相倾”,音跟声也可“相和”,前与后还能“相随”。两面性总是如此的相反相成,这种相反相成就是矛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思考: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矛盾的理解? 材料三: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尽管在科学上有重大贡献,但由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竟断言:“行星现有的运动不能单单出于某个自然原因,而是由一个全智的主宰的推动。”他认为,是由于上帝的“最初的一击”,才使事务从静止转入运动。可见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如果把事物运动的原因归之于外部超现实的非物质力量,那么我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就将无所作为。对立统一学说批判了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同唯心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相关链接:唯物辩证法肯定事物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并不否认外部矛盾(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但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内因和外因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思考:如何理解同一性与斗争性?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 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哲学上所说的斗争,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 毛泽东说:“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第一方面: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冷,就无所谓热;没有正确,无所谓错误;没有困难,就无所谓顺利;没有落后,就显不出先进; 第二方面:在物理学中,作用可以转化为反作用,反作用又可以转化为作用。在化学中,化合和分解可以各向其反面转化。无机物通过生物的同化作用可以转化为有机物,有机物(动植物)死亡后,通过化学分解可以转化为无机物,如此等等。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双方既然是对立的,就必然有斗争。自然现象中的排斥和吸引、作用和反作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