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教材例举了中国的世界级非遗项目:青瓷、木结构营造技艺、印刷术、篆刻、书法、宣纸制作、唐卡等七个项目,目的是在11册《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非遗的魅力,体会非遗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教材中不仅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现象,更需要了解非遗背后的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很多,涉及三个大类,第一类是以民间工艺为主的“技艺类”,第二类是以民间风俗活动为主的“民俗类”,第三类是以艺术表现为主的艺术类,十六个基本类型,教材给教师更加广泛的内容选择空间。 学情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遥远,我校的木偶摔跤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校是非遗的传承基地,木偶队在当地影响很大,两次上过中央台,多次在世博会、人民大会堂等舞台展示。学生对这个非遗项目比较熟悉,但是,仅仅从表面上熟悉这个民间艺术。对于木偶的工艺、文化和表演技巧还是比较陌生。如果以木偶摔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学生就能够深刻感受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传承这项技艺,培养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教学理念 教学“一体化”理念 教学一体化是课程整合实施的思维方式。本课以“研究木偶”为主线,将课程分成“探木偶、演木偶、创木偶”三个教学课程,把美术欣赏和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把美术欣赏与设计教学整合。 美术生成性教学理念 生成性教学是增值的教学。“以弹性预设为前提、以课堂策略为手段、以形的优化为重点、以信息处理为过程、以目标考评为机制、以教学智慧为纽带”的生成性教学实施。生成点切口要小,通过小木偶这一个生成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情感,传承木偶摔跤技艺。 拓展性课程理念 拓展性课程注重选择性,实施方式更加自由。参加学习的学生是六年级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教学分长短课时,长课一小时,主要是欣赏和表演。短课是30分钟,主要是创玩木偶。通过长短课程来传承民间艺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非物质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关系,知道木偶摔跤这个非遗项目的文化背景,欣赏民间艺术的制作工艺。 过程和方法:通过木偶的解构,来了解民间工匠在竹编、木工、裁缝等方面的传统技艺,体会民间艺人的智慧。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培养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木偶摔跤的制作和表演技艺,激发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木偶制作工艺,来感受民间艺人的智慧。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创设情境 今天我带来了三件东西,你们认识吗?当瓜皮帽、木腿遇上锣的时候,就成为了我校的一项民间艺术,叫木偶摔跤。 今天,我把木偶队的小演员们请来了,让他们给大家现场来表演一段。(观看现场表演) 梳理问题,明确目标 1.看了精彩的表演,说说你的感受。小木偶形象质朴,生动滑稽,深受人们的喜爱。(板书:小木偶)自2007年木偶摔跤进入我校,木偶队已经两次上过中央台,荣登上海世博会、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等重大活动的舞台。这节课,你想了解这项民间艺术的哪些知识? 2.教师梳理问题,一节课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把大家的问题总结成三个关键词:第一、木偶摔跤是怎么表演的?第二,小木偶的制作工艺有哪些?第三、木偶摔跤的文化。(板书:材料、工艺、表演、文化) 三、拆卸木偶,感受民间工艺 在学习之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客人,木偶摔跤第三代传承人刘永章爷爷,是他把木偶摔跤带进学校,我们的木偶都是出自刘永章爷爷之手。 1.了解材料 (1)以前只有远远地看到木偶,今天有机会近距离来触摸木偶,看看木偶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木偶,材料盒中的材料,哪些与木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