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829802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课件(共27张PPT)

日期:2025-04-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197372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27张
  • cover
(课件网)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 年级:高中二年级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简写 学习目标 0 1 掌握和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作用与影响等基础知识 0 2 把握和理解儒家常说从春秋战国到汉朝演变的脉络,提高认识历史现象和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0 3 辩证地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传统文化地影响,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力 01 从“无为”到“有为” ———汉朝统治思想的转变 01 秦末战争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02 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03 面临着匈奴的威胁 04 对秦王朝灭亡教训的反思 一、汉朝初年(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无为而治”政策 1、实施背景和原因 2、内容:以道家学派“无为而治”理论作指导,有意识地减少和减轻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使百姓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生产劳动,从而恢复经济、增强国力、缓和阶级矛盾,达到稳定和巩固汉王朝统治的根本目的 3、结果:经过六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人口和政府收入增多,社会较为安定;“七国之乱”平定后,地方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进一步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汉王朝的统治得到稳固和加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盛世”———文景之治”。 二、“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时期统治政策的转变 汉朝国力的空前强盛 1、汉武帝时期统治政策转变的背景 汉武帝的雄才伟略,希望加强权力、有所做为 01、 02、盛世下的危机:(1)土地兼并剧烈,阶 级矛盾激化;(2)诸侯国势力仍然威胁中央集权(3)匈奴的侵扰频繁,威胁汉朝安全(4)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03、 行为需要理论指导和支撑 突破理解 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刀,一方面为统治者加强统治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滋生了一些社会问题,这就需要统治者因时而变,制定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策略方针。 从“无为”到“有为”是汉朝历史发展的必然。 涵义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与汉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朝儒家学者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揉合法家、阴阳五行家及道家的思想,对先秦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造,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乃至黄老法名思想的儒学新体系。后人将之称为“新儒学”。这是中国儒学演变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2、汉朝的新儒学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01 02 03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纲五常” 3、汉朝新儒学的内容 涵义 董仲舒一生以治《春秋》为主业。他的社会理想是通过阐述《春秋》大义而得出的。董仲舒的社会理想是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安定社会。大一统是他所述《春秋》的根本含义大一统的根本特征是思想的统一。董仲舒深知,安定社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必须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这一理论基础要统一。因此他选定儒学(而且唯有儒学)作为安邦定国的理论基础。 突破理解:春秋大一统(一) 涵义 董仲舒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国家政权出发,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