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831422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十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导学案

日期:2024-06-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41次 大小:12255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相见,日暮,常记溪,如梦,西楼,金陵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十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朱敦儒的词语言清畅俚俗,多谢隐居生活的闲适放浪;南渡后,也有感怀,愤激之作。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有“词俊”之称,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资料链接 这首词是朱敦儒 在靖康之难,仓猝南逃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他们的生活,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文详解 古今对译 注释 金陵城上西楼,倚 清秋 。 在南京城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 原 乱 ,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人南下中原, 簪缨散 , 官僚们散了, 几 时 收 ? 什么时候收复国土?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是帽带。 倩(qìng):请人代自己做。 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 名师点评 这首词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即是痛彻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朗读节奏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名句赏析 1.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赏析:“簪缨”是贵族官僚们的帽饰,这里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乱,指靖康之难后金人侵占中原,北宋天下大乱。簪缨散,形容北宋世家贵族纷纷逃散。“几时收?”沦陷的中原何时收复呢?意味深长,发人深思,表达了渴望收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南宋小朝廷压制抗敌将士,盛行投降主义情势的愤慨和抗议。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上阕写金陵登临之所见,触景生情,引起感慨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下阕回首中原,抒发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中心思想 这首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写作特点 触景生情,虚实结合。这首词上阙主要通过描写景物来抒情,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写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总体以实写为主。下阙用概括叙述与议论抒情的表达手法,直言国事,由中原的溃败到豪族的南迁,总体以虚写为主。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作者简”。 资料链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这是一首忆昔词。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课文详解 古今对译 注释 常 记 溪亭 日暮 , 常常记起那次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 沉醉 不知归路。 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兴 尽 晚回舟, 一直玩到兴尽才驾舟返回, 误 入藕花深 处。 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争 渡,争 渡, 奋力把船划出去,奋力把船划出去, 惊 起 一滩鸥鹭。 一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鸥鹭。 溪亭:溪边的亭子。 藕花:荷花。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名师点评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玩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