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831440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二短文二篇(二)(知识积累、难点解析和课后题解)导学案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69次 大小:12128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题解,课后,解析,难点,积累,知识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二 短文二篇(二) 知识积累 字音字形 夕日欲颓(tuí) 藻、荇交横(xìng) 未复有能与奇者(yù) 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歇息。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 3.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相处。 4.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名词,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动词,建筑等。 5.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形状像耳朵的东西。 一词多义 1.者 念无与为乐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如吾两人者耳(助词,表示停顿) 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解衣欲睡(省略句,省略主语“我”) (2)欣然起行(省略句,省略主语“我”) 难点解析 1.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参考答案】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参考答案】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4.《记承天寺夜游》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参考答案】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5.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 【参考答案】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7.《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喻。请一一找出喻体,并认真体会。 【参考答案】文中写景只用了18个字,就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而作者却能翻新意,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人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8.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