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学习内容】 城郊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城郊农业的概念、特点。 2.了解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城郊农业发生的变化。 3.了解杜能圈。 【学习重难点】 城郊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学习过程】 一、城郊农业的定义 城郊农业是以城市为依托,适应城市市场需要,在城市郊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以生产鲜活农副产品为主的商品型农业。 二、城郊农业的特点 1.产品品种多,生产周期短,商品率高。 2.形成生产、加工、运输和营销体系,生产效率高。 3.在布局上往往呈环状结构。 三、农工商一体化 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营销体系,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纳入同一经营体系,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有助于提高效率。 四、我国大城市的城郊农业发生变化 1.一些大城市在自然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郊区,建立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副食品供应基地,以便能够保质保量、均衡及时得满足市民的多品种、多层次的需求; 2.城市自身农副产品需求巨大,仅靠郊区生产难以满足,加之大片的农业用地被新建城区占用,蔬菜等副食品相当大的部分靠外地供应,原来类似杜能圈式的分布格局发生变化。 3.城郊农业开始从单一功能向经济、生态、观光、休闲等多功能方向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园艺农业等新兴农业是目前城郊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五、杜能圈 杜能圈是德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于19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一种农业区位理论的空间模型。 练习: 1.下列四幅图中,正确反映我国城郊农业变化大势的是( ) 答案:B 解题思路: 城郊的粮食生产不会有0起点,蔬菜生产不会完全平稳,近几年蔬菜生产不是下降的趋势。故选B。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学习内容】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学习目标】 1.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重难点】 重点: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技术、社会因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难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过程】 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它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 2.在一定的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表现为不同级别的农业区域。不同的农业区域,有着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特点、潜力、优势和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就显得十分重要。 3.农业类型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农业可以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混合农业等。 混合农业,一种主要的类型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所种植的谷物或作为口粮,或作为饲料,或作为商品出售。在西方国家,多采取谷物与牧草轮作的方式。 (2)按投入状况分,农业可以分为粗放型农业和集约型农业。 粗放型农业: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低的劳力、资本的农业经营方式。 集约型农业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比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以劳动投入为主的称为劳动集约化,以生产资料为主的称为资金集约化,以技术投入为主的称为技术集约化。 (3)按产品用途分,农业可以分为自给型农业和商品化农业。 自给型农业是指农民在小块土地上,用传统的农具种植多种农作物,以求自给自足,用来出售的农产品是很少的。 商品化农业:多分布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新开发地区,耕地面积广阔,机械化程度高,耗费能源也比较多,经营方式相对粗放,农产品价格较低,商品率很高。适合于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 (4)农业地域类型: ①在不同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出现了不同的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