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12 人类活动与气候 一、 教材内容和说明 1、教学内容 本专题是教材第三篇 “大气与天气、气候”的最后一个专题,教材主要通过全球变暖、酸雨、臭氧洞和热岛、雨岛效应等几个典型案例来反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其中的全球变暖问题乃是当今世界的热点。 2、地位和作用 本专题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大气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唤起他们对气候变化的忧患意识、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和全球观。 二、对学生的预见性分析 重点中学的学生往往学习能力较强,对知识的理解不应成为难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给与适当的引导,提供一些材料、一些机会,让他们看看、议议、做做、谈谈,让一些知识传授目标高效实现,省出来的时间组织学生通过推理和发散思维训练活动培养其逻辑推理和发现问题能力。 我所面对的学生大致在16岁左右,初步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大众媒体资源使学生对大气环境问题或多或少有些感性的认识,也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绝大多数同学的生活方式并不环保,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学生想保护环境,但又不知从何做起,或者今天做明天忘,根据一项教育调研报告表明:学生有知识不行动,缺乏好习惯、缺乏战胜坏习惯的勇气和毅力。很多学生都有灵光乍现的顿悟经历,但是过后就会依然故我。而本专题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合理节能生活方式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以适应学生发展。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1、知识技能目标 学生了解地球上出现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知道它们形成的原因、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及可采取对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学会分析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后果,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形成辨证的思维习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收集与交流,培养学生获得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以及学会合作学习。 通过酸雨、臭氧洞、城市热岛和雨岛问题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及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忧患意识。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地球未来的情感。 学会用科学的发展观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 难点:在了解大气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更加强烈的环保意识,促进合理节能生活方式的养成。 五、教学方法和教具选择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师生互动探讨 学法:联系生活体验式学习、网络收集资料和汇报交流法、小组协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课件辅助、自制网页 六、教学安排 全球变暖这部分内容将采用一些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点拨、归纳等方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酸雨、臭氧洞、城市热岛和雨岛等内容则由教师提供网页,学生选取内容,制作地理课件,并在课上汇报交流,以小组的形式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为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近期新闻材料,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关注本专题内容。 1.戈尔和IPCC获诺贝尔和平奖 2.联合国秘书长访问南极大陆 3.西北航道的开通 4.巴厘岛路线图的通过 创设情景,提出疑问,强调事实,提升学生对生活中地理事项的关注。 二、认识全球变暖事实 通过图表阅读、数据分析,认识全球变暖这一不争的事实。 1.全球气温变化 2.我国气温变化 3.上海夏季高温 充分认识全球变暖事实。 三、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 通过图表的理解与判读,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 利用表中相关资料和已有知识,解释温室效应、了解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 全球燃料排放CO2和地球表面平均气温的逐年变化(图) ; 主要温室气体(表); 温室效应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