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88465

谏太宗十思疏

日期:2024-05-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12715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太宗,十思
  • cover
(课件网)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唐太宗与魏征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修养生息。后来渐至骄奢,搜求珍宝,兴建宫殿。 魏征为谏臣,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先后上言二百多次,大多被采纳。中险招杀身之祸,终得唐太宗的赏识。 贞观11年,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第二疏。唐太宗非常赞赏,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亲写《答魏征手诏》,放置案头,以作警惕。 魏征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唐初社会称“贞观之治”,谏臣魏征有其功。本奏疏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恳切)深厚。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唐太宗 魏征(繁写体为“徵”),(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 辅 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谏 劝谏 。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颇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注释: 求:要求,需求.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生长. 固: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本:本义是树的根部. 浚(jùn)疏通. 德义:恩德,道义. 义:适宜的道德行为. 翻译: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赏析: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十思的出发点. 原文: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虽在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