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我变小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实验教材第5册第14课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背景简介:我所任教的这个年级是从一年级开始接受使用的新版美术教材,相对四、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年级的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要高的多,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提示和讨论的方法,让孩子们大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通过语言表达自己丰富的幻想世界,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思路,分享想像带来的乐趣。 教材分析:大人国和小人国的故事深得小朋友们的喜爱,每位小朋友都曾幻想过自己也拥有变大或变小的能力。本课抓住学生这一心理,设计了“假如我变小(大)”的趣味性课题,使学生兴趣十足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学生情况:我教授的班级是三年级的学生,人数是六十人,根据教学内容,我没有让学生自由分组,而是让他们按原来的位置坐在座位上。 学生喜欢想象驰骋,更喜欢用画笔来实现梦想。因此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通过语言表达自己丰富的幻想世界,在讨论交流的过程里相互启发思路,分享想象带来的乐趣。 教学设计思路: 一、创设情境,让孩子们通过看《亲爱的,我把孩子变小了》的动画广告件,让孩子们明白今天所要讲的主题是什么。 二、通过欣赏、对比、讨论图片,使学生懂得大与小是通过比较而得出来的。 三、通过讨论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丰富的幻想世界,想象自己变大或是变小的情景,画出来讲给大家听。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大小的对比关系,并能够运用对比关系来表现出有情趣的画面。 2.能够较好的组织画面和配置画面色彩。 3.愿意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体会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每幅作品里都有一个参照物,来衬托小朋友们的 “大”或“小”,使学生懂得大和小是通过比较而得出来的。 教学难点:如何构图及用什么来做参照物衬托出人物的大或小。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切入课题) 师:我有一个非凡经历想告诉大家,好吗?昨天老师变小了,到天空里转了一圈,和白云做伴,骑着小鸟一起飞翔。后来我又在水上行走,从这片荷叶跳到那片荷叶,玩的正高兴,忽然从水里跳出一只大怪物,你们猜是什么? 生:鲨鱼、鳄鱼…… 师:是一只超级大的青蛙,就大叫一声坐了起来,睁眼一看,原来是一场梦。虽然是个梦,但老师真希望体验一次变小的经历! 师:你们有没有幻想过或希望自己能变小或变大呢?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就让画笔来帮你实现这个梦想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想象画练习《假如我变小》。 二、欣赏动画片(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谁看到过或听过关于变大变小的影片和故事? 生:《亲爱的,我把孩子变小了》 生:《亲爱的,我把孩子变大了》,还看过童话故事《拇指姑娘》。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片段《亲爱的,我把孩子变小了》,看看小男孩小女孩变小后有怎样的经历,你通过什么知道他们变小了呢?(教师播放动画学生观看) 三、比一比(讲解参照物) 1、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两张图片。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看一看,比一比,变大与变小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真好,大与小是通过比较看出来的。 2、我们再来看几张图片,确实通过和苍蝇、信封、铅笔和跳蚤的比较,我们看出人物变小了。像这样拿来比较的事物我们给它们起个名字———参照物。 3、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它选的好不好决定了我们的作品中变大变小的效果是不是明显。比如,为这位同学选择大树为参照物,就不能分辨是否变大或变小。我们来换一个参照物“树枝小鸟”,再换个“城堡”。怎么样效果明显吧! 三、“小小幻想家” 讨论设想 (引导探究欲望,相互启发思路) 1、分析范作(为后面创作奠定基础) 师: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艺术家是怎样巧妙的选择和运用参照物的?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幅电脑绘制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