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892159

高中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能力提升学案8 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5次 大小:18892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中,语文,高一,学期,期末,复习
  • cover
高中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能力提升学案8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鲁迅主张掀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这宴席的厨房,但是,这宴席的一切享有者都必然要保卫这盛宴免遭扰乱。这就决定了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对立关系。看鲁迅的一生,直接干预政治的行为不多,发表政治时评极少,他总是守在文化阵地上,从事他的文学活动,而政治家们却对他视若洪水猛兽,原因大半在此。但是,鲁迅与权威话语的冲突还不仅在于他对古老传统的无情批判。而且在于他虽然很少谈政治,却从骨子里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作为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不可能重新回到依附权威的旧路。他获得了现代独立性,也为这独立性付出了人生的代价。那就是要孤独地承受来自权威的各种压迫。而鲁迅的性格又使他越是在压迫之中,越容易坚守阵地。他顽强地坚守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立场,捍卫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在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中,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大概应该承认,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也有自己的某种独立性,而且几千年历史上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往往显示着他们的骨气。但是,“道”与“势”的冲突是有限的,暂时的,从理论上讲,只有遇到“无道昏君”时这种冲突才会发生。如果皇帝宝座上坐的是“有道明君”,这“道”与“势”就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之所以是常态而不是偶然,是因为古代帝王不仅多是圣人之徒,与读书人本是同门弟子,而且即使不是儒家信徒,在统治国家时也决不拒绝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的命运历来如此: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到旧秩序破坏完了,要建设自己的新秩序时就转眼变成尊孔的表率。这原因在于儒家学说是一种有利于安定团结的学说,它有助于使人做稳了奴隶。正因为这样,在古代中国,“道”与“势”没有根本的冲突。同时,科举制在弥合着道与势的裂缝。“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使古代文人没有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从而去探寻新“道”,这就避免了许多冲突。然而,正因为这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中国文学也一样没有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知识分子往往都很敏感,但有鲁迅那种感觉的大概不多。鲁迅总有一种压迫感,总感觉自己是奴隶。仔细想想,社会并未对鲁迅特别过不去,压迫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根本没有感觉,鲁迅却为之痛心疾首。然而,正是这种感觉分出了觉醒和麻木,分出了甘于做奴隶和不甘做奴隶。在文坛上,则从帮忙与帮闲的文学中分出了独立的知识分子话语。这种感觉使他与权势者格格不入。 他反复抨击奴才,反对奴性,反对奴隶道德,是对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义的彻底反叛。这与鲁迅对权威的反抗是一致的,是鲁迅反抗权威话语的一种表现。反对奴性之举与社会统治者制造奴隶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希望知识分子帮忙制造好的奴隶,鲁迅却坚决拒绝这种合作,背离了传统的康庄大道,而走上了孤独的险途。这是一切有奴隶主思想的人都不欢迎的,然而,没有这一点,就没有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摘编自李新宇《鲁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基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关系对立,他不直接干预政治,极少发表政治时评,是政治家视鲁迅为洪水猛兽的原因。 B.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鲁迅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他顽强地 捍卫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C.因为古代帝王多是圣人之徒,在统治国家时决不会拒绝孔孟之道,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道”与“势”统一是常态。 D.鲁迅反复抨击奴才,反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