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90162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三步学练(人教版八年级上)

日期:2024-06-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52次 大小:2199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语文,1课,新闻两则,三步,学练,人教
  • cover
第1课 《新闻两则》三步学练 毛泽东 第一步 课前预习 ◎学法导引 学习新闻首先要了解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其次重点掌握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按照结构特点,理清层次,掌握文章内容,了解各部分联系。最后细读消息,考虑作者为什么按照这样的顺序安排新闻内容?新闻中的议论性语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韶山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其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 2、新闻的一般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长达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覆灭。 4、《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资料 这则新闻说,“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施英勇的进军”,又说到“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布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识记字音 芜湖(wú) 泄气(xiè)要塞(sài) 殷切(yīn) 荻港(dí) 绥靖(suí jìng) 鄂豫(è yù) 督战(dū) 莽(mǎng)禧(xǐ)阌(wén)杜聿明(yù) 濂(lián)瑰宝 (guī) 磅礴(páng bó) 溃退(kuì) 歼灭(jiàn) 阻遏(è) 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