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91702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日期:2024-04-29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670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声音
  • cover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速的相关计算题。 三、教学器材: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铁架台,乒乓球,两块石头,音叉,橡皮槌,水槽,矿泉水瓶,真空玻璃罩,抽气机,闹钟 学生准备:橡皮筋,直尺,泡沫小球,烧杯(里面装适量的水),音叉,橡皮槌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可用手机播放音乐。教师:美妙的音乐给我们带来了心灵上的享受,使人们心情愉悦,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啼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的,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关于声音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问题,教师可把学生的问题罗列在黑板上,教师总结,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去探究。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声现象的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板书: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进行新课: 1、教师可从不同的方面给出物体发声的例子,让学生猜想物体发声时的特征。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总结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在学生猜想、讨论基础上,让学生参与活动,来探究物体发声共同特征。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就地取材,自己“制造”声音,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让学生边活动、边讨论,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教师可设计如下的实验方案: 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现象并思考: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对于橡皮筋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发出的声音学生也能直接听见。通过实验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声音产生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方案2:让学生用手摸颈前喉头的位置,从1数到5,感受一下声带有什么变化。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听到声音的同时感受到声带在振动。 方案3: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钢尺的运动变化情形。 方案4:让学生用橡皮槌敲打音叉,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但能观察到音叉有什么变化吗?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感知它呢?引导学生将发声的音叉放到装有水的烧杯中,可以看到发声的音叉使水面溅起水花。引导学生得出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的现象,探究时可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这是我们物理探究实验的方法之一:转换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上述实验正在发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橡皮筋嗡嗡作响,橡皮筋在振动;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直尺发声时,直尺在振动;音叉发声时,音叉在振动。大量的观察、分析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上面的这些事例都是固体在振动发声,那么液体和气体是否也会振动发声呢?教师引导学生用两个矿泉水瓶做实验,其中里面装有水,一个是晃动装有水的瓶子,一个是向空瓶里面吹气。 归纳、总结可得出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让正在发声的音叉停止发生呢?引导学生思考,可让学生到前面操作,用手将发声的音叉按住,声音突然停止了,可得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教师:人们听到声音时往往距发声体有一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