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94314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教案

日期:2024-06-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3328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咬文嚼字,教案
  • cover
《咬文嚼字》教案 学习目标: 1、学生探究目标 学习课文,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教师引导目标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探究。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可选择从列举的事例及分析入手,进而探究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观点,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习得“咬文嚼字”的方法,并能运用之。 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2)讨论交流法。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讨论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2、请同学说说“咬文嚼字”的含义———不注重实质,过分推敲词句。是一个贬义词。大学问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却在名为《咬文嚼字》的文章中赋予了它一种新的意义,我们来学习一番,看看从中能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学习课文,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课文内容 (一)、整体理解 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 1、给文章标出标号,并概括段意。 ◆???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文章共分6自然段。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从郭沫若修改剧本《屈原》台词谈起,具体写如何“炼字”; 第二部分:(3、4、5)品味《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通过与王若虚的改文比较,证明“咬文嚼字”,实际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突出“咬文嚼字”的意义; 第三部分:(6)对典故“推敲”提出异议,再次强调文字上的推敲,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观点性语段在第3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概括一下就是: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这个道理大家是否接受?那么,我们是否学完了?———没有,对,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为什么和怎么办。 我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我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些咬文嚼字的本领。 (二)、再读课文 1、请同学再读课文,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 要求:认真研读,仔细分析,填表: 投影一、二 例子 分析 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与思想感情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2、具体分析 ◆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三个实例? ———不是。 3个修改实例中,第一例是修改后增色不少,表达效果增强了; 第二是改坏了,越改越不好的;第三例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修改字词,不仅是在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上进行“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