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979987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课练习题(解析版)

日期:2025-04-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9次 大小:469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2课,练习题
  • cover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二课练习题 一、单选题 汉代统治者在选择政治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把忠孝之道奉为至德要道。忠孝之道是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大法”,具有其它“治道”所没有的特殊功效。汉代以忠孝治天下(? ? ) A. 推动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B. 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C. 遏制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D. 是对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践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被擢用(提升任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出身贫寒、40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公孙弘的经历说明汉武帝时期(? ? ) A. “推恩令”的颁布 B. 边疆地区得到巩固 C. “丝绸之路”开通 D. 儒家学说受到重视 西汉立国之初,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大为流行,汉初士人并不局囿于某一家某一说,而是诸家并用,如贾谊就“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晁错曾“学申、商刑名之学”,文帝时又“受《尚书》”。这种现象(? ? ) A. 昭示思想解放潮流即将到来 B. 为儒学新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C. 表明儒家思想逐渐走向没落 D. 反映汉初出现思想混乱局面 汉武帝统治时期,既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又任用酷吏开边兴利,还借助“深酷用法者”摧毁太子的守文集团。面对民众的反抗运动,汉武帝晚年悔过,下轮台罪己诏,改弦更张、与民休息,避免“亡秦之祸”。据此可知(? ? ) A.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已经融合 B. 汉代以法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C. 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D. 汉武帝采用多种思想维护统治 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数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 ) A. 儒学地位上升 B. 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 官立学校出现 D. 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B. 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D.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汉武帝即位初年,专治《公羊春秋》的董仲舒应召对策汉武帝,得其赏识。他建议汉武帝“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得到赞许和实行。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 ? ) A. 国家强化了对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 B. 治国思想的选择与帝王的好恶紧密相关 C. 此思想有利于为专制集权制度服务 D. 汉初以来的政治制度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 479 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 492 年,北魏孝文帝遵奉孔子为“文圣尼父”。贞观二年,唐太宗遵奉孔子为“先圣”。 1307 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以上史实不能说明(? ? ) A. 儒家思想是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B. 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 C. 历代君主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 D. 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 A. 压制知识分子 B. 完善法律机制 C. 加强君主专制 D.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汉代法律规定,丧期可不服徭役,禁止守丧期间做官。汉代法律还规定,子女不为父母守孝三年,就不能被荐举。自汉武帝时期起,为父母亲属守丧作为强制性的规范得以实施。汉代的规定反映了(? ? ) A. 汉代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B. 居丧礼仪开始被朝廷重视 C. 儒家礼制思想的法律化 D. 科举取士和孝道相互配合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他宣传如果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这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