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养物质的运输(第二课时)血 管 一、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血管》为牛津版七年级科学第十章《健康的身体》中的内容,第十章包括运动、休息与健康、营养与健康、平衡与健康三节内容,《血管》属于第二节“营养与健康”中的内容,其中“营养与健康”一节包含食物中主要成分的作用及检验、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均衡营养等教学内容。“营养物质的运输”主要教学内容为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是由血液、血管和心脏共同构成的。本节课为“营养物质的运输”的第二课时,重点探究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本节课承接 “营养物质的吸收”内容交代了血管中运输的养分来源,也为之后学习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及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2)班,学生对科学学科内容有兴趣,特别对于实验课程更有积极性,同时学生具备初步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显微镜操作使用技能,对生物观察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有一定的认识,也知道营养物质依靠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对血液与细胞之间进行交换的物质容易混淆,同时在认识“毛细血管是物质交换的场所”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 知道血管的种类及其在营养物质输送中的作用,能区分三种血管。 2.通过对比观察动、静脉结构特点,学会生物观察的方法,初步认识动、静脉结构特点及其功能,认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通过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毛细血管”,了解毛细血管中的血流情况,并结合间接经验进一步认识毛细血管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重点与难点 重点: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观察小鱼尾鳍血流情况;毛细血管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教材、ppt课件、实验器料(显微镜、镊子、动脉、静脉、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培养皿,滴管,纱布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先借助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三种血管种类及其分布。接着通过实验观察首先了解动静脉的结构差异,再从书本获取动静脉血管功能。在了解动脉和静脉的结构与功能之后,告诉学生连接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是毛细血管,同时告诉学生毛细血管是物质交换的场所,让学生猜测毛细血管可能存在的有利于物质交换的特点,接着学生通过利用显微镜观察毛细血管中的血流情况,同时也可以利用间接经验如教材资料等寻找信息,从中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最后在理解“物质交换”过程时,主要采取直观的动画视频来辅助学生认识“血液中的养分与细胞产生的废物在哪里交换、如何交换。” 教学内容组织 〖流程图〗 〖活动设计〗 活动一:寻找人体血管 活动目标:通过生活经验及课堂体验活动,认识三种血管的种类及分布。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要点 读图分析:血管的分布广 寻找手背的 “青筋” 通过手指按压感受脉搏跳动认识动脉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手指验血认识毛细血管 引导说明血管遍布全身,根据结构与功能特点分为三种类型 确定这些被人们称为“青筋”的结构是静脉 跳动的是人体中隐藏着的另一种血管———动脉,指出动脉一般分布在身体较深处 说明遍布全身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活动二:观察比较动脉与静脉的结构差异 活动目标: 通过对比观察动脉、静脉的结构,了解其结构特点。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动脉、静脉的功能。 通过分析动、静脉的功能差异,了解动、静脉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要点 小组合作观察寻找动脉、静脉的结构差异,并记录 学生交流 读图发现静脉的特殊结构———瓣膜 阅读教材,找到动脉、静脉的功能 辨别血管的种类 指导学生观察:目测管壁差异,并使用两把镊子扯动拉一拉感受血管的特点 归纳结构特点(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