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二) 地球上的大气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反射与散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为地面辐射,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为太阳辐射。 2.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增加CO2排放可以使( C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解析: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会使③即大气逆辐射增强,加剧温室效应。 盛夏季节,某地区形成一次比较稳定的热力环流过程,如果图中丙地为陆地,丁地为海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均位于热力环流垂直气流的起点或终点位置。读图回答3~4题。 3.属于高压的是( D ) A.甲、乙 B.丙、丁 C.甲、丙 D.甲、丁 解析:根据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高度、海陆分布状况及季节,判断近地面丙位于陆地,气温高,为低压,丁位于海洋,气温低,为高压;高空正好相反,甲为高压,乙为低压。 4.正确表示热力环流气流方向的是( B ) A.甲→乙→丙→丁 B.乙→丁→丙→甲 C.甲→丙→乙→丁 D.乙→甲→丙→丁 解析:近地面气流由丁流向丙,高空气流由甲流向乙;垂直方向上气流由丙流向甲,由乙流向丁,故选B。 读甲、乙两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下列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与上图所示气压分布状况相符的是( B ) 解析:乙地受热气流上升,气压低于甲地,导致②处气压值高于①处,故地面气流由甲流向乙,空中气流由②处流向①处,垂直方向上乙地气流上升,甲地气流下沉。 6.关于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 B.乙地可能出现阴雨天 C.①处气压比②处高 D.甲地可能形成台风 解析:乙地气流上升,随着高度升高,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易形成降水。 下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所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而不是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据此回答7~8题。 7.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B ) A.连续不断的阴雨 B.持续的晴朗天气 C.连续的霜冻天气 D.台风来临狂风暴雨 解析: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有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所以此时段上海天气炎热干燥,可能是持续的晴朗天气。尼龙网不能防雨;冬季霜冻天气应用透明塑料或玻璃,起到温室保温效应。 8.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D )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主要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地面辐射不能减少或增强;不会增加大气逆辐射。 读三圈环流简图,回答9~10题。 9.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 ) A.①是极地高气压带 B.②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C.③是盛行西风带 D.④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解析: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再根据①②③④的位置,可以确定①②为副极地低气压带,③为东南信风带,④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10.二战期间,日本曾用氢气球携带燃烧弹轰炸美国,造成美国许多地区发生森林大火。该事件中,氢气球飘向美国借助的是( B ) A.东南信风 B.盛行西风 C.极地东风 D.西南季风 解析:美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故选B项。 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气压带,⑤⑥⑦表示风带。读图回答11~12题。 11.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判断,正确的是( D ) A.①—低气压带—冷暖空气相遇形成 B.⑤—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C.②—高气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D.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解析:由⑦风带顺时针旋转可推知,该图为北极点俯视图,①是赤道低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