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016743

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教案

日期:2024-05-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709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教案
  • cover
第8课 百家争鸣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各家学说。指导学生用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掌握利用图表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启发学生、教育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 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1.搜集有关诸子百家的资料,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语录(特别是《论语》中有关教育的语录);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排练小话剧《孔子杏坛讲学》。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风云变幻,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经历着巨大变革,这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许多有思想的人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让我们通过今天《百家争鸣》的学习,领略2 000多年前诸子百家的人格魅力,体会他们思想的博大精深。(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老子(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春秋时期有一位大思想家,被孔子称为“能上天入海的龙一般的人物”,他就是老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大思想家老子吧。 1.学生阅读教材第36页“老子”一目。 教师讲解老子的生平。 2.老子的思想主张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总结老子的思想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师启发:老子的学说被后人整理成《道德经》。老子在《道德经》中首先提出“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万物运行的自然法则。老子认为,道就是自然发展的规律,故应顺应万物的发展变化而不加干涉,亦即应任万物按照“自己那样”而存在和发展变化,应听任万物依其本性而自生、自长、自化、自成为法则。 教师:课前,曾让同学们查找成语故事“塞翁失马”,现在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学生代表讲述故事。 教师引导:塞翁讲了两次“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又讲了“这怎么就不是祸害呢?”。在《老子·五十八章》里,曾写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请结合“塞翁失马”的故事,说说应该如何理解老子精辟的思想主张。 学生踊跃发言后,教师总结:这个故事阐述的道理与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老子的话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即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的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有什么帮助?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学生展开小组辩论,各抒己见。 学生代表发言:在刚刚结束的考试中,考得好的同学要继续努力,防止好成绩变差;考得不理想的同学,不要自暴自弃,因为经过努力完全可以从差变好。 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经过努力也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3.老子的政治主张 教师提问:春秋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处在乱世之秋,老子会提出什么样的救世之方呢? 学生总结: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教师讲解:“无为”的字面意思是“不做”,在老子思想的概念体系中,则指在“有所不做”的前提下“做”。老子对“无为”治国作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就好比煮小鱼,不能搅动太多,否则鱼就会被搅烂,这就是“无为”;而鱼还是要烧煮的,国还是要治理的,并且还要煮得好,治得好,这就是“为”;如能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任其自然成功,鱼可以煮得好,国也能治得好,这就是“无为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