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瓦楞纸》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辽海版小学美术二年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巧用瓦楞纸》 2.教材分析: 《巧用瓦楞纸》是第二单元形色体验中的最后一课。这是一节“造型.表现”类型的课业。整个单元是从平面设计到立体构成的一个体验过程,通过逐步过渡的制作流程,让学生的制作能力从平面向立体发展,同时在动手能力上得到锻炼与加强。《巧用瓦楞纸》一课是本单元的能力提升过程,在改变制作材料的同时也改变了制作的思维过程与视觉感官效果。浅浮雕的造型效果使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变得丰富,学生的色彩表现及动手制作能力能够获得加强。《巧用瓦楞纸》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学生运用观察、描绘、剪贴等方法,利用瓦楞纸的特点进行创作,了解掌握创意设计与制作,获得视觉和触觉的美好体验。 3.学情分析: 本课是小学二年级的美术课,在此之前已接触过彩色纸的剪贴。已经能够用工具进行简单的剪、贴等,具有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已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愿意与小组同学进行合作。但是瓦楞纸质地较硬,凸凹不平,与彩色纸比较有很大的区别,怎样利用瓦楞纸的特殊化进行大胆想像创造,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导。本课作业的表现形式复杂多变,学生能力不同,多数学生以平面剪贴的方式进行创作,少数能力较强的学生用刻画方式展现纸浮雕完成作业。 4.教学目标: (1).了解瓦楞纸的特点,通过用瓦楞纸制作纸贴画,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能充分利用瓦楞纸特点,用撕、剪、贴、刻、画等方法进行创作。 (3).学生在变废为宝的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获得成就感。?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撕、剪、贴、刻、画等多种方法将瓦楞纸进行创意制作纸贴画。 教学难点:?瓦楞纸较硬,加工时有点难度,在加工方法上要详细指导。 6.?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先感受后体验,通过分析发现、讨论交流来学会方法,运用探究、自主合作,动手制作、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7.媒体资源:白板、ppt课件、投影 教具准备:瓦楞纸及其示范作品、剪刀、刻刀、课件。 学具准备:瓦楞纸、剪刀、双面胶、彩笔、彩色卡纸。 8.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小魔术导入,变出范作。解说:这是用废旧纸壳做出的加减法,像这样一愣一愣的纸我们叫做瓦楞纸。这节课我们就巧用废旧的瓦楞纸创作出美丽的瓦楞纸作品,来美化我们生活。板书课题。 观看:教师拿出一个小纸箱,展示纸箱里是空的,变出作品。 了解瓦楞纸特点懂得变废为宝道理。 激发学生兴趣和创作欲望,鼓励学生变废为宝,启发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表现周围生活中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激趣导入环节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采用变魔术形式出示范作,让学生直观的观察比较瓦楞纸特点,感知废旧的纸箱也可以变废为宝,启发学生做出美丽的瓦楞纸作品。 探究方法 1.欣赏:出示课件 要求:边看边思考这些作品怎样做的? 指名说。 2.讨论制作方法:结合书中的方法导引。 指名汇报。 3.示范制作,教会学生制作方法 。 边欣赏感受瓦楞纸制作的不同作品边思考。 说自己喜欢的作品是怎样做的。 翻开书结合书中方法导引小组内讨论交流制作方法。 汇报 。 观察老师是怎样做的。想想自己做时需要哪些工具,用什么方法去做? 利用课件欣赏,启发学生思维,了解瓦楞纸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大胆运用各种造型方式来表现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或想象中的事物。 引导学生从感知到发现制作方法,为下面的创作打下基础。 此环节先出示课件,通过欣赏、思考、表述的方式来感受瓦楞纸作品不同表现形式,激发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