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02355

高一历史教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人教版必修二)

日期:2024-06-0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213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高一,历史,教案,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人教
  • cover
第一单元 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案 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时事的原因和评价; “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课前自主学习 1.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有和等,而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时期。为保证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赋税收入,各代均采取政策。 2.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明代初期仍欢迎海外各国来华进行官方贸易。但是,后来又下令实行海禁。 3.清代初年,为了对付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迁界,实行政策。 4.清代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妨碍的开拓,抑制,阻碍的滋长。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1)夏、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土地,并要向国王 缴纳贡赋。(2)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出现了许多私田,其主人隐瞒不报,不向国君交纳赋税,加之战争频繁,在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日趋瓦解。(3)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相继进行税制改革,井田制彻底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1)土地私有制:①形成原因: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末期,各诸侯国进行的税制改革加速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②形成:春秋末期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并形成了新的剥削方式;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最终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③发展演变: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现象一直存在。 (2)土地国有制:①曹魏推行屯田制,分为军屯和民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②均田制在北魏时开始实行。隋代和唐代前期继续实行这一制度,并进一步完善。均田制条件下,政府进行授田,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主要部分不能买卖,授田者死后归还给国家。唐朝中期以后,随着土地兼并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均田制逐渐瓦解。 【例1】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反映了 ( ) 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C.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D.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变式题1】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 A.封建王权的建立 B.分封制的瓦解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知识点二:“重农抑商" 1.商周时期,国家曾鼓励、支持商业发展,商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2.战国时期以来,为禁止农民弃农经商,稳定农业生产和封建政权统治,商鞅变法首创“重农抑商”。后继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 3.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4.明清统治者继续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1)明清两代继续执行重农抑商政策。明太祖即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2)明清重农抑商的主要措施 ①专卖制度和歧视商人:明清两代都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独占专利。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明初商税三十抽一,后来商税名目渐多,税率也不断提高。明神宗时,派遣大批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四处设置榷税关卡,任意征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