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042046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日期:2024-05-0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677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9课,北魏
  • cover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前秦和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 2.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 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搜集与本课有关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和知识,并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们来看三个成语。先看“投鞭断流”,它用来形容军马众多,在特定语言环境下,也用来形容自恃自信。再来看“风声鹤唳”,它用来形容有一点风吹草动和声响,就惊恐慌乱起来。第三个成语是“草木皆兵”,它用来形容惊慌时疑神疑鬼。同学们知道吗?这三个成语都出自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发生在前秦与东晋两个政权之间的一场战争。那么,淝水之战的背景是什么?淝水之战中双方胜负如何?淝水之战对当时的南北双方都有哪些影响?学完这一课后,我们就会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下面我们来看详细内容。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板书) 二、讲授新课 (一)淝水之战 1.前秦统一北方。 (1)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关于淝水之战的内容。 (2)提问:东晋建立时,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 (3)提问: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了前秦政权,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4)指导:关于淝水之战的过程及结果,我们过一会儿再讲,现在先看一下前面三个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淝水之战的背景。 讲述:西晋末年大乱之际,西晋统治者中的许多人都考虑在江南预留退路。307年,东海王司马越安排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王导为谋主,镇建业。317年三月,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的消息传到建业,司马睿称晋王,第二年称帝(晋元帝)。都建康(即建业,因避晋愍帝司马邺名讳),史称东晋。东晋建立后,由于内部矛盾重重,造成了政治不稳、无法全力北伐等严重后果。 在东晋建立时,北方陷入严重的混乱之中,从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120多年间,先后建立了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一共十六个,史称“十六国”。“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族政权混战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前秦是351年建立起来的一个氐族政权。苻坚即位后,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严行法制、打击豪强、整顿吏治、奖励农耕、兴修水利等措施的实施,使前秦势力很快发展起来。到4世纪后半期,就统一了北方地区。 (5)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2.淝水之战。 (1)引导:刚才已经让同学们看了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大家对淝水之战的过程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再看这一目对于淝水之战进行描写的小字内容,概括出其中包含的成语。 里面包含两个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2)引导:下面请一位同学讲一下淝水之战的过程,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