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071244

《秋兴八首(其一)》 课件35张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152010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秋兴八首(其一),课件,35张
  • cover
(课件网) 秋兴八首 杜甫 【齐读】学习目标 1 .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2 .本诗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情景交融的手法。 2、体会作这深沉苦痛的情感。 律诗(文体知识) 一般有五言和七言律诗(也有超过四年联的,称排律),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没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改变,凡偶句都要押韵,中间两联讲究对仗。(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 绝句和律诗是近体诗的两种诗体。 律诗平仄基本规律 对于五言律诗来说,它有四种基本句型:(甲)平平仄仄平,(乙)仄仄平平仄,(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只是在五言句型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平平仄仄平平仄,(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6年,严武病逝,已经55岁的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秋兴》就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漂泊之愁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又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年(时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2.长安求职期(35—44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第(“野无遗贤”),故终生未成进士。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投奔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八品谏官,不负责某项具体工作,职责是对国家大事发表意见,推荐人才)。由于忠言直谏,上疏营救房琯(guǎn)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4.西南飘泊时期(48至59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一时期,(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其作品有《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