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095541

初中语文通用古诗专题:两宋词 苏轼 课件(28张PPT)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906703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初中,语文,通用,古诗,专题,宋词
  • cover
语文通用版 初中 由俗而雅:两宋词 第四课时:苏轼 五、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又号铁冠道人,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四川眉州眉山人。父亲苏洵是当时著名的政论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后人称之为“三苏”)。母亲程氏从小教他读书,给他以品德和学习上的薰陶。22岁中进士,由于欧阳修、梅尧臣等前辈的揄扬,名重京华。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dān )州(海南昌化),到65岁才遇赦北归。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去世前《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思想及人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思想非常复杂,他既受过良好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又受到佛、道思想的深刻影响。 在生活上,苏轼却更多地采取佛家和道家的处世态度。不管在什么处境下,都能勇敢地面对人生。遇事达观、超脱,心胸旷放开阔。正是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才使他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力。 全面而辉煌的艺术成就: 苏轼禀赋异常,天资绝人,在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方面均有创造性的贡献,是我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其诗内容丰富,境界开阔,格调清新,与黄庭坚一起并称“苏黄”;他的诗歌如同长江大河,气象阔大,风起涛涌,自成奇观。 他的老师(主考官)欧阳修当年在看他的诗文时极力称赞:“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并预言“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其文平易自然,笔力纵横,挥洒自如,为“唐宋八大家” 中成就最高者; 其书遒劲奔放,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家”; 其画以竹为主,为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词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是宋词发展史上一座十分重要的里程碑。 胡寅《酒边词序》: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 苏轼对词最大的创造,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在: (一)开拓词境,( “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 )提高了词品。 打破了过去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等,无不可以入词。从而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了词的境界,使词从以娱乐为主,转变为以抒发个人的人生感受为主,从而具有了与诗相同的功能与作用。 宋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熙载《艺概·词概》:“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二)开豪放一派,且婉约、清旷、幽美多种风格并重 (三)突破音律的束缚 在词与音乐的关系上,打破了以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 (四)艺术手法变化多样 (五)语言高度诗化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最大的特点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写景叙事,反映了诗人在生活中极为超脱、乐观的处世态度:既不以风雨为忧,也不为晚晴所喜,外界的一切变化对于他来说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艺术特色 1、以虚映实,虚中见实 2、质朴自然,语浅情深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