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103981

人美版高一美术鉴赏第八课-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43张PPT)

日期:2025-11-17 科目:美术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3次 大小:34462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美术作品,人美,PPT,43张,判断,价值
  • cover
(课件网) 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的判断 作者介绍 马远(12世纪中叶-13世纪上叶),河中人。号钦山。与夏圭同为南宋画院后期的著名画家。画学李唐,精于山水,用焦墨画树石,以大斧劈带水墨为皴。画峭峰直上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不见其脚,风格独特,世称“马一角”。是因为他绘画的构图往往将实景置于画面的一角。然而除了一角的特写,他也有全景山水,而且还充分发挥他全才的优势,其作品时而花鸟、山水结合、时而人物、山水结合,时而人物、花鸟、山水结合,极其丰富多变。 作者介绍 夏圭,宋代杰出画家。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画院待诏。早年工人物画,后来以山水画著称。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受到皇帝赐金带的荣誉。夏圭长于山水画,亦能画人物。他的山水画师法李唐,又吸取范宽、米芾、米友仁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虽然与马远同属水墨苍劲一派,但却喜用秃笔,下笔较重,因而更加老苍雄放。用墨善于调节水分,因取得更为淋漓滋润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 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被称作拖泥带水皴。 晓雪山行图 (南宋)马远 渔笛清幽(南宋)夏圭 马远/夏圭 画史上历来都是“马夏”并称的,因为他们的画风的确十分相近。不同之处在于:马远矜贵些。夏圭率性些;夏圭用墨更淋漓些。 夏圭略晚于马远,钱塘人,在宁宗、理宗朝为画院待诏。他的年辈随晚声誉却不低,御前画院十人,夏圭居其一,与前辈名家苏汉臣、林春、李迪、马远等享受同等待遇.他早年的山水较多李唐痕迹,中年以后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布局上,他爱将景物集中于一边,或下半边或左右侧,表现迷茫飘渺的空间意趣,人称“夏半边”。晚年的风格更加简练豪纵。正如董其昌指出的,夏圭还吸收了米家山水的墨法,他爱用泼墨湿晕,再秃笔焦墨点染。笔法灵活多变,点、短线、小斧劈、大斧相间使用,使浓淡隐约,云气微茫。 为什么同样的美术作品,不同的人评价却截然不同? Because: 时代性:所谓“时代性”是说某些题材只有在这个时代才有,而不可能出现在别的时代。 地域性:所谓“地域性”是说某些题材可能在这个地域不断出现,而对另一个地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分开讨论 一、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二、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三、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父亲 (油画,1980年) 作者简介 罗中立(1948年———)于一九七八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深造。《父亲》一画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借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罗中立创作 《父亲》,这个父亲不仅是罗中立的父亲,而且是全中国劳动人民的父亲,《父亲》是农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是罗中立这代年轻人思考的结晶. 作者介绍 罗中立,1948年生于重庆,重庆市璧山县人,1977年-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1993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油画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父亲》 他根据多年来四川山区劳动、生活的感受,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美术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用巨幅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农民形象。他那古铜色的脸、长期的艰苦岁月造成德纳条条车辙似的皱纹、柴耙似的双手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