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114201

【备考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7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精讲+精炼(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5-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1次 大小:36466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共产主义,解析,原卷版,精炼,精讲,斯大林模式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考纲解读】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思维导图】 (?http:?/??/?www.21cnjy.com?/??) 【知识梳理】--拓展拾遗,夯实基础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 (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措施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4.特点 (1)适应了战时需要,即“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2)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国有、实物分配制等。 5.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 6.评价 (1)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2)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1.背景 (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 农业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国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4.特点 (1)管理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经济体制方面: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是列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为此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21·cn·jy·com (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7.新经济政策的终结:1924年列宁去 (?http:?/??/?www.21cnjy.com?)世后,布哈林成为新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支持者。随着斯大林的上台,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三、回归“理想”的实验:苏联模式 1.背景 (1)苏联的建立: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3)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之下, (?http:?/??/?www.21cnjy.com?)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2·1·c·n·j·y (4)苏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民主传统,斯大林有浓厚的专制独裁意识。 2.表现 (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3.特点 (1)经济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将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摆在首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以党代政,以人治代替法治;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清洗异己;缺少监督。21·世纪 教育网 (3)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