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117487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电荷守恒定律课件ppt

日期:2025-10-06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3168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教科,高中,物理,选修,第一章,电场
  • cover
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腊人泰勒斯就发现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羽毛、头发等轻小物体.在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中也有关于摩擦起电的较早记载.随后人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像玻璃棒、硬橡胶棒等,用毛皮或丝绸摩擦后也能吸引轻小物体.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经过研究得出惊人的结论: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他命名了正电荷和负电荷。 到了20世纪,物理学解开了物质分子、原子内部结构之谜,人们对电现象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第 一章 静电场 第一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一、电荷 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正数表示正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负数表示负电荷 一、电荷 2、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 同斥异吸 一、电荷 3、电量: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常称作电量用Q(q)表示。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用 C 表示 一、电荷 4、元电荷 人们把“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用e表示,e=1.6×10-19C 任何物体所带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一、电荷 5、比荷 某物体或某粒子所带电荷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该物体(或该粒子)的比荷,又叫荷质比。 怎样使物体带上电? 起电: 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的 过程 二、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 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做摩起电 条件:不同物体(一般为绝缘体) 特点:等量异种电荷 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对核外电子的束缚 能力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二、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练习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 A.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冬季脱毛绒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飞扬,四处飘落 D.穿着化纤类织物的裤子走路时,裤腿上常容易吸附灰尘 C 二、起电方式 2、接触起电 一个不带电的导体与另一个带电的导体接触后分开,使不带电的导体带上电荷 原因:同种电荷的排斥作用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二、起电方式 2、接触起电 接触带电后,电荷分配原则: 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若带同种电荷,接触后分开,各带电荷Q=(Q1+Q2)/2 ;若带异种电荷,接触后分开,各带电荷Q=(Q1-Q2)/2 ,即先中和,再平分。 接触后 再分开 Q 3Q C D D C 接触后 再分开 +Q +Q A B A B 2、接触起电 Q Q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二、起电方式 2、接触起电练习 把一个带正电的金属球A跟不带电的同样的金属球B相碰,两球都带等量的正电荷,这是因为(  ) A.A球的正电荷移到B球上 B.B球的负电荷移到A球上 C.A球的负电荷移到B球上 D.B球的正电荷移到A球上 B 二、起电方式 2、接触起电练习 原来甲、乙、丙三物体都不带电,今使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最后得知甲物体带正电荷1.6×10-15?C,丙物体所带电荷量的大小为8×10-16?C。则对于最后乙、丙两物体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8×10-16?C B.乙物体可能带有负电荷2.4×10-15?C C.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8×10-16?C D.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8×10-16?C AD 二、起电方式 2、接触起电练习 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QA=6.4×10-9 C,QB=-3.2×10-9 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转移了多少? 二、起电方式 3、感应起电 二、起电方式 3、感应起电 当一个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使导体两端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 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感应起电 特点:近端感应异种电荷 ;远端感应同种电荷;两端电荷是等量的。 原因: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质:电荷的转移 二、起电方式 3、感应起电练习 (多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