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119194

综合探究1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教案

日期:2025-04-15 科目:历史与社会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362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综合,探究,驱除鞑虏,五族共和,教案
  • cover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1905071120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了解中国古代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过程。 【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感受“驱除鞑虏”“五族共和”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比分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和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国民族的兴衰,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6667570485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难点】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19050104775教学过程 一、感受“多元一体” 1.我们前面学习了《20世纪初的世界和中国》,思考:⑴你还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⑵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 略。 梁启超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只有回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程,才能理解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在八年级我们学过哪些少数民族? 匈奴、羌、鲜卑、女真族等。 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图示,提示学生并复习回顾已学知识。你知道鲜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 鲜卑:孝文帝改革以后,逐渐融入其他民族。 4.展示“女真族”图示,知道该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 回顾知识,了解满族的由来。 5.补充其他少数民族的发展: 匈奴:一部分被汉族消灭,部分融入各民族中,部分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感受“多元”: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汉族类似吗? 生回答后师指出“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 7.展示图1-47,思考: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 注意学法指导。强调“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二、探究“驱除鞑虏” 1、中华民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到清朝后期,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阅读P24 ,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思考: (1)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人民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全民族人民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敌入侵。 (2)回顾一下,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纲领略。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但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作为引发了人们对“恢复中华”的渴望,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将“恢复中华”的内涵片面理解为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仅不能团结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 (4)你认为这时强调“驱除鞑虏”会带来什么影响? 从“驱除鞑虏”口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来回答。 三、走向“五族共和” 1、阅读P25梁启超和孙中山言论,简要归纳梁启超和孙中山言论要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2.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他们的民族观念有什么转变? 阅读归纳,对比分析。 3.阅读P25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史料和孙中山言论,问:(1)结合教材和史料,谈谈你对“五族共和”的认识?“五族”指什么?就这五族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