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1216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18课 因时而变 课件(13张PPT)

日期:2024-05-04 科目:班会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95252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8课,时而,课件
  • cover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山东省高中必修地方课程(试用) 高中一年级 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济南-出卷网- 第十八课 因时而变(《吕氏春秋》)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 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 古今之法,言异而典 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于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欲异。口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 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 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察今》 (一) 【注释】①上:指君主。②胡:何,为什么。③法:动词,取法,效法。④法:名词,法令,法度。⑤不可得:不可能。⑥东:指东夷,东方少数民族。⑦夏:指华夏,中原各国。⑧命:名,指事物的名称。⑨典:典章制度。(10)口惽(min) 之命不愉:各地方言的差别是存在的。口惽之命,指方言。惽,通“吻”。愉:通“渝”, 改变。(11)故:事。?要于时:与时代相合。要,合。(13)释:放弃,丢开。(14)益:当为衍导。?阴:指日影、月影。(16)一脟(lie) 肉:一块肉。脬,切成的块状肉。(17)镬(huo) :无足的鼎,是古代煮肉器具。(18)调:调和。这里指味道。 【解析】此章说明制定法令制度要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重在察今,不能泥古。时代是变化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条件不同,法令制度必然不同。 ( 文本大意) 当今的君主为什么不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并不是古代帝王的法度不好,是因为它不可能被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是经过前代流传下来的,有的人增补过它,有的人删削过它,怎么可能被效法?即使人们没有增补、删削过,还是不可能被效法。东夷和华夏对事物的名称,言词不同;古代和现代的法度,典制不一样。所以古代的名称与现在的叫法大多不相通,现在的法度与古代的法度大多不相合。不同习俗的人民,与这种情况相似。他们所要实现的愿望相同,他们的所作所为却不同。各地的方言不能改变,如同船、车、衣、帽、滋味、音乐、色彩的不同一样。人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反过来又互相责难。天下有学识的人大都善辩,言谈锋利,是非颠倒,不求符合实际,致力于互相诋毁,以争胜为能事。古代君主的法度,怎么可能被效法呢?即使可能,还是不可以效法。凡是古代帝王的法度,都是与当时的时势相符合的。时势不能与法度一起流传下来。法度虽然流传到现在,还是不可以效法。所以要放弃古代帝王的现成法度,而取法他们制定法度的依据。古代帝王制定法度的依据是什么呢?古代帝王制定法度的依据是人,而自己也是人。所以考察自己就可以了解 别人,考察现在就可以知道古代,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别人与自己是相同的。有道之人,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由近的可以推知远的,由现在的可以推知古代的,由见到的可以推知见不到的。所以,观察堂屋下面的阴影,就可以知道日月运行、阴阳变化的情况;看到瓶里的水结了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藏了:尝一块肉,就可以知道一锅肉的味道,就可以知道一鼎肉味道调和的情况。 (二)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 瘫水。滦水暴益, 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