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125354

4 海燕 教案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1126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海燕,教案
  • cover
九年级语文备课 总第 课 时 课题名称 《海燕》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备课时间 年 月 教学目标 1.了解象征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2.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3.掌握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4.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启发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2.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体会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海燕吗?(出示图片)这就是海燕。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高尔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最强音。二、预习展示1.作者介绍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他出生于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工人等。他曾流浪俄国各地,体验过世间的冷暖,阅历丰富,为他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基础。1892年,高尔基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2.背景资料《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那时正是俄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高尔基塑造了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3.知识链接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段。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散文诗的特点:(1)本质上:属于诗,也属于散文,有诗的情绪和幻想,有散文的外观和内涵,给读者美和想象。(2)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3)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2、给下列生字注音:呻吟(shēnyín) 飞窜(cuàn) 蠢笨(chǔn) 胆怯(qiè) 飞沫(mò) 翡翠(fěi)掠起(lüè) 号叫(háo) 蜿蜒(wānyán)3、解释词语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翡翠:一种珍贵的玉石,颜色多样,以绿色最为常见。蜿蜒:比喻(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二、精讲点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诵读课文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要求学生仔细听,注意字音、语调和语速的变化。(师:这是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散文诗,我们在诵读时应该读出激情和斗志。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调和语速的变化。)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调和语速的变化)3分组诵读课文。(师:我们集体配乐诵读课文,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4.播放音乐,集体诵读。理清脉络再读课文,思考、讨论:课文以暴风雨逐渐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哪几个场景?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明确:可分三个场景。第1~6段: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第7~11段: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12~16段: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二)品味语言,体会写法(师:在这三个场景中,作者多次描写海燕的英姿和叫喊。)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