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127574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课时 25+26张ppt)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38615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课时,25+26,ppt
    (课件网) 统编版 · 语文 · 八年级(下) 第1课时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助学资料 03 预习思考 04 初读课文 05 精读课文 06 跟踪检测 07 1.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重难点) 学习目标 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的状况,这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是一个致命伤,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应当避免成为这样的人。那么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新知导入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并用英文字母“J”命名该粒子,因此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 。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这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致使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鉴于此,作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联系传统文化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格物致知”是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探察物体,“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格物致知”的意思是通过实验探察物体,从而获得知识。标题表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文题解读 助学资料 瞭望( ) 缅怀( ) 埋没( ) 彷徨( ) · · miǎn mò páng huáng · 预习思考 学习字词 · · liào 多音字 ( )埋没 ( )没辙 没 méi mò ( )胆量 ( )测量 量 liáng liàng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探察:探听侦察;察看。 埋没:使显不出来;使不发挥作用。 探讨:研究讨论。 理解词义 预习思考 检讨:找出缺点和错误,并做自我批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盲目:眼睛看不见东西。比喻认识不清;考虑不慎重;目标不明确。 预习思考 权威: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 激变:急剧变化。 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整体探究 初读课文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返回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2) 第三部分(13) 提出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分析传统教育的弊病(一是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二是作者的亲身经历),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总结全文,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的新一代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初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结构 提出观点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1 2 3 精读课文 返回 品味第一部分 精读课文 1.第1段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第1段是此次演讲的开场白,作者首先表达了对被授予特别荣誉奖的感谢,说明了自己写《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并由此引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精读课文 2.“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其含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