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127967

23《马说》 课件(2课时,共30+27张PPT)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4527459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马说,课件,2课时,30+27,PPT
    (课件网) 第2课时 23. 马说 统编版 · 语文 · 八年级(下) 1.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重点) 2.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不平的情感。(难点) 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学情回顾 精读课文 1.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精读课文 ①作用:提出中心论点,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 返回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精读课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不以千里称也”中的“也”字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精读课文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精读课文 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6.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识千里马 愚妄无知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7.作者在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不知马”这个结论有什么含义? ①结尾“其真无马邪”是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②“不知马”的结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强调了识别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合作探究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人才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精读课文 2.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精读课文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不能识别千里马,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无法日行千里。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精读课文 3.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精读课文 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精读课文 4.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精读课文 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