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 与文明高度发展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 新知导入 《天龙八部》中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 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 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 《天龙八部》 历史上辽、西夏、宋等这些政权是如何建立的呢?他们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北宋的汉人 辽国的契丹人 西夏 新知讲解 北宋时期,中国境内还有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是契丹在北部建立的辽和党项在西北建立的西夏。 一、辽 新知讲解 契丹建国前一直活动于华北农业区边缘,对汉族农业文明有着较长时间的接触和了解。唐末,不少中原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地区。 1.辽的兴起 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辽河上游过着游牧生活; 新知讲解 辽(契丹)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史称辽。 新知讲解 2.辽的统治措施 政治上:为了有效管理境内各民族(目的),辽王朝在中央设南、 北面官,“北面官”的长官一般用契丹贵族;“南面官” 的长官杂用汉人、契丹人。 经济上:在效仿中原制度的同时,注意减轻赋役,奖励垦荒, 长年生活在辽国的汉族人也能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 南顾之心”。 新知讲解 文化上: ①建立孔庙,春秋祭祀(重视儒家思想); ②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选拔人才; ③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契丹文字; ④制定成文法。 契丹文大字碑残石(局部) 新知讲解 3.北宋与辽的和战 契丹建国后,势力不断向南发展,经常南下对中原地区进行劫掠。战况:北宋几次北伐,均告失败,转而采取消极防御的对策。 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双方在澶州城决战,以宋军胜利而告终。 北宋与辽为什么“战”?“战况”如何? 新知讲解 宋胜辽败,辽军提出议和,宋军在有利的形势下接受了议和,双方签订了“澶州之盟”,平息了战争。 北宋与辽为什么“和”?怎样“和”?你如何评价这个“和”? 新知讲解 4.檀渊之盟 内容: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绢。 影响: 宋辽间出现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 新知讲解 观点1:宋朝每年送给辽大量的钱物都要由百姓承担,短暂的和平是宋朝妥协政策的产物,因此,对于宋朝来说,“檀渊之盟”是屈辱的盟约。 观点2:“檀渊之盟”后,宋的稻米、瓷器、茶叶,以及辽的马、羊、骆驼等,都得以在边界交易,双方没有再发生大规模战事,因此,“檀渊之盟”不失为有远见的盟约。 新知讲解 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讨论:对于“檀渊之盟”,历来有不同的认识。在你看来,“檀渊之盟”是一个怎样的盟约。 新知讲解 5.契丹文化对汉族的影响 ①饮食 ②服饰 ③社会生活 乳酪传入中原 契丹的服装在中原流行 幽燕地区的汉族和契丹人经常通婚,不少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字。 契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民族融合 新知讲解 二、西夏 1.西夏的兴起 唐朝时,在今中国西北一带活跃着一支游牧民族———党项族。党项与汉族社会早有接触。在党项族与汉族杂居的地区,农业也相当发达。 唐朝疆域图 新知讲解 党项,汉西羌之别种……世代割据相袭...…1038年,李元昊建国,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在今宁夏地区建立政权,称大夏皇帝,都城在兴庆府,史称西夏。 新知讲解 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而且破环了双方正常的贸易。 双方议和,元昊对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银、绢、茶叶等。议和后,边境贸易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