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名称 《梅岭三章》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备课时间 2020年11月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2.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3.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情景导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现在请同学们欣赏 。二、交流展示:(一)预习交流:(多媒体打出诗歌内容)1、欣赏诗歌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3、指名学生朗读 4、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将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共同解决。(二)预习质疑: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三、精讲点拨:(多媒体打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1、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交代了环境、背景。是“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2、读第一章,探究下面问题.(1).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招”“斩”用词好在哪里?(4)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明确:(1)总领全诗 (2)、借代 设问(3). “招”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斩”写出了广大士兵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用斩更有力量,有气势,更能解心中之恨。(4)、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3、读第二章,探究下面问题。(1).“烽烟”是什么意思?(2)、 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明确:(1)“烽烟”借代战争。(2).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4、读第三章,探究下面问题。(1). 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 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明确:(1)、 借喻 用典(2). 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5、让我们把视觉放到整篇文章,然后思考:(1). 本课的体裁是什么?(2)、押的韵脚是什么?(3).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三首诗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明确:(1) 七言绝句 (2) uo an ua(3)第一章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第二章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第三章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4)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表现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理想。前呼后应 “意如何?”“今日事”。6、请同学们合作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明确: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借代和引用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方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