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 一、教材学生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是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质点的振动在连续介质中传播的过程,由于其运动形式区别于我们以前所学的单质点的运动,它的形成过程较抽象,因此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第二,学习它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又是对前面机械振动的进一步深化和应用,又要与后面要学习的电磁振荡、电磁波、光波有很多的共同规律及特征,故这部分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Ⅰ:机械波的形成(即机械波的形成条件) Ⅱ:认识机械波的传播特点 Ⅲ:知道波的分类:横波和纵波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世界,利用科学解释世界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关健点 重难点: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即是重点也是难点 疑点: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的质点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向外迁移。 关健点:巧妙介助亲身实验感悟建立起振动与波动的联系 4:学情分析及应对对策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运动学的基本知识及质点振动的特点和规律,但尚求其涉及波动的知识。因此,本节课从研究质点的振动为出发点,去掌握波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因此在本节课通过亲身实验、观察实验,引导分析波动形成及它的动态过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实验、抽象思维、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形象、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抽象为具体,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借助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高效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通过实验、观察、推理达到接受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一:提问讨论,引入课题 一.问题讨论: 1.河中静止地浮着一只排球,怎样拿到它?根据学生回答水波能将排球推向岸边吗? 2.我们不用把耳朵放到音箱旁就能从音箱中听到播放的或动听或激昂的音乐,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可能的回答: a、用竹杆挑 b、用篮球撞它,碰撞时将能量传递给它 c、将石块扔入水中,让水波将排球推向岸边 目的性: 通过学生对生活中最熟悉,但又很陌生的回答,引入一种全新的运动,并指引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解释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实例。 教学环节二:新课教学———认识机械波 一.观察与思考 [单人实验1]:一个人以站立的位置做连续性的蹲起 [合作实验2]:13人站立排成一列,手拉手,第一人做一次蹲起,做人浪 [合作实验3]:13人蹲下排成一列,手拉手,第一人做一次蹲起,做人浪 [合作实验4]:13人站立排成一列,手拉手,第一人做连续做两次蹲起,做人浪 问题: 1、通过人浪小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 2、原来静止的同学,手有什么感觉? 3、当第一名同学停止运动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4、如果第一名同学和第二名同学间是断开的观察到的现象? 目的性:引出振动和波动的联系,如何能把振动这种运动形式传播下去?只要给振动提供一定的传播媒介,这种振动的形式就可以沿着由近及远的顺序传播下去,振源不停,介质不断,这种波动形式就会沿序下去。引出所谓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这一概念 并指出机械波形成需要的两个条件(1)振源(2)传播媒介 探究:对于是否所有的机械振动传播都需要一传播媒介才能形成机械波,以声波的形成为例进一步解释机械波的形成需要传播媒介。(依据体的情况而定) 声音实验: 观察放在低音炮前面的一排小蜡烛火焰的变化,证明振源的振动确实带动了周边空气的振动。 观察放在真空罩里面的机械钟在有空气与真空环境下有什么不同 教学环节三:对机械波深入认识 方法:用模拟动画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