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184089

13.2 全反射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8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634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3.2,全反射,教学设计
  • cover
《全反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全反射”是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选修3-4第十三章第七节的内容,是几何光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课的内容涉及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的知识,从本质上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折射定律和折射率,让学生有效体会和熟练应用光路可逆知识解决光的传播问题。所以全反射既是新知识的学习,又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同时,全反射现象与生活和现代科技联系紧密,实现了课堂知识走向课外、走向生产、走向科技,所以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设计理念】 本节课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展开设计,具体突出在两方面: 1、设疑法导入新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当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对新的观点、现象进行解释或运用原来的方法对新的问题、困难不能解决时,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打破了原来的平衡状态。当人心理失去平衡时,本能地会产生一种平衡的需求,从学习的意义上讲,就会产生新的学习需要。这样学生全身心的潜能得到调动和挖掘,全身心投入,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心理平衡。所以引入“全反射”知识之前,我设计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解题。在此过程,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发了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内在学习动机。那么,在下面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会注意力集中,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内心的平衡。 2、自主、合作探究“全反射”发生的条件 由于本节课是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宜采用直观、感性的实验归纳,避免向学生灌输物理概念和原理。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的“一个人要获得一种同现实十分一致的建构体系绝非轻而易举,要经过大量的探索和试误过程”。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起点,以自主探究为轴心开展教学,力求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换句话说,整个课堂由学生质疑、思考、设计、探索、协作,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帮助、参与、评价,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全反射形成的条件,并且鼓励学生用充满物理智慧的眼睛去发掘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发现规律。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光的全反射; 2、掌握临界角的概念、表达式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3、了解全反射现象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培养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结果归纳全反射发生的条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3、通过对现代科技中全反射现象应用的解释和自然界中全反射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求知的欲望; 2、通过介绍全反射现象的应用,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探究生活问题、探索真理的理念; 3、让学生发掘大自然中的物理现象,领略物理之美;体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难点】 1、重点:临界角的概念及表达式、全反射的条件、全反射的应用; 2、难点:全反射的条件、全反射的应用。 【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① 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已经学过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及光路可逆性知识,对折射率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② 学生的能力背景:好奇心强、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具备了自己动手进行简单实验的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