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186080

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教学课件(36份)

日期:2025-10-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111429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课件网)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推荐作品 方山子传 1 学习目标 2 课前预习 3 进入课堂 学 习 目 标 1.诵读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写人的方法。 课 前 预 习 1.走近作者 苏轼见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作者介绍。 2.了解背景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与陈慥不期而遇。发现这位当年“使酒好剑”、有五陵年少作风的豪侠,如今竟成了“庵居蔬食”的隐士,苏轼“耸然异之”之余,乃为之作传。文中借方山子有才而“终不遇”,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既把陈慥写得形神俱出,更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旨意。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表并列关系,不译  表转折关系,然而  表修饰关系  旧  缘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奇特,独特  不同  奇特本领  恰好,正巧  刚才  适合  到……去  出嫁                                                            进 入 课 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第①段介绍了什么内容? _____ 答:(1)方山子的生平: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2)方山子的晚年生活:生活极为清苦———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不与外界交———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穿戴奇特———所著帽,方耸而高。 总的来说第①段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2.第①段在介绍方山子的生平时侧重介绍了他的哪个时期?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_____ 答:侧重介绍了他的晚年时期。 方山子的晚年生活和行为习惯与众不同。作者一开头就推出这样一个奇特的人,自然能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同时,方山子的晚年生活也是最能代表他的性格与志趣的,而且与作者的遭遇和心境相符。 3.第②段用妻子、孩子和奴婢的神态来写方山子的生活,运用了什么手法? _____ 答:烘托,从侧面写出方山子的生活看似萧条,却很怡然自得。 4.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_____ 答: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官场倾轧之黑暗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1.作者为何“耸然异之”,继而独念少年方山子意气风发之状? 方山子的表现不似常人,有点超乎寻常,因而作者“耸然异之”;又因在其家看到“环堵萧然”的景象,这使作者自然联想到少年方山子,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了当下方山子淡泊的心态个性。 2.第②、③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现在的方山子和此前的方山子判若两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方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 以前的方山子:“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现在的方山子:“遁于光、黄间”“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这种巨大的转变的原因是:“终不遇”。一个豪杰之士却生不逢时,无人赏识,英雄无用武之地,与苏轼同是天涯沦落人。 3.第④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以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以“此岂无得而然哉”加以赞赏。 4.文章结尾说到光、黄间的其他异人,有何作用? 最后作者以光、黄间其他异人来反衬方山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的欣赏与向往之情。 这篇传记主要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