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209607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4-2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8次 大小:1715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
  • cover
海口四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3道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2、《西周史》指出:“西周分封,以姬姜为主,其中已有血亲与婚姻的韧带,休戚相关,其来有自。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臣属,并不是新发展的投靠与依附。”由此可知,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 A.先代贵族???B.姬姓子弟? C.功臣??????D.贤才 3、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 “继”“曾”“元”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汉字艺术的产生   B.邻里关系的和睦 C.多元文化的发展   D.宗法观念的形成 4、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5、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A. 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 B. 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 C. 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 D. 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 6、下图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是 A. 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 B. 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C. 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 D.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应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 老子 B. 孟子 C. 庄子 D. 韩非子 8、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 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9、美国史学家认为: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统一的文字。这种统一文字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作者所评价的历史事件出现于 A. 商朝 B. 西周 C. 秦朝 D. 西汉 10、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秦始皇 A.建帝制,百世袭 B.废分封,行郡县 C.焚书坑儒,修长城 D.车同轨,书同文 11、“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A. 秦亡教训 B. 汉承秦制 C. 文景之治 D. 大定之治 12、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其主要目的是 A. 传播神学思想 B. 加强中央集权 C. 禁绝百家思想D. 发展文化教育 13、2014年,得益于前人“凿空”,中国倡导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