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210191

八年级物理上册“密度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策略

日期:2024-05-05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20次 大小:4249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密度,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质的
  • cover
八年级物理上册“密度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策略 一、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密度概念。 密度知识比较抽象,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它不仅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材中承上启下,是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性、前提性知识,而且它在一个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 从知识、方法和能力三个层面看: ( 1 )密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联系紧密。 ( 2 )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体现了物理学中定义物理概念的一个重要方法。 ( 3 )密度公式的使用,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是一个训练。 ( 4 )密度的测量是建立在密度概念建立的基础上。密度和密度测量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密度的定义。只要搞清了密度的概念,那么密度的计算公式、单位等等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怎样讲清密度概念是教学的关键。 难点分析: 难点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密度的概念比较抽象,又是学生在物理课中第一次学到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学习时 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因此“密度”一节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具体分析: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较弱,利用比值法定义密度比较抽象,尽管学生经历过“应用‘比值'定义速度概念”,但把数学中“比例”应用于密度,理解“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有些困难。 策略: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速度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二、教学策略 概念教学综述: 一般来讲,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需要将它的定义、物理意义、内涵和外延建构起来才基本形成。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物理概念的表达要符合当时学生的认知水平,随着教学层次的提高对概念的理解也会逐渐深化。例如对于质量的认识初中学生就不可能去深入讲惯性质量、引力质量的含义。 从科学史上看,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一般是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经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知识应用到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的认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物理概念的过程也是参照这样一个过程,但抽象的过程更加凝练,省去了中间一波三折的过程,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也必然要经历从感性认识 - 理性抽象 - 理性应用这样一个思维过程。 因此在认识密度概念的时候就需要充实给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与经验。即通过日常的活动感知或观察实验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或者根据已有的经验事实,获得研究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比如密度是表示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为什么要引入这样一个物理量,在现实生活中引入密度后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关于这点在初中生的头脑中可能有些模糊的认识,也可能是完全空白的,因此提供必要的材料与情景,引导学生去思考“没有密度概念时,要区分不同的物质有什么困难”就是必要的。问题清晰了之后,就是如何引入、怎么表达的过程,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对这样一个大问题具体地、深入思考地基础上,———观察、探究过程,即简短的、浓缩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从中悟到什么。在学生有所感、有所悟的时候适时的引出“密度”。 最初建立的密度概念本身可能是片面的,因为学生接触到的经验事实或者实验过程只是个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密度概念,需要经过一个对密度内涵的探讨过程,也可以在应用中逐渐地深入了解密度的意义。因此在设计密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观察与实验、抽象思维、概念的定义、阐明概念的意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一)密度概念 突破策略: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充分利用学生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方法,借助“比值”定义密度概念。 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