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254171

11《送东阳马生序》2课时课件(共50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113329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PPT,检测,同步,导学案,教案,50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 背景资料。 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3.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三、听读朗读课文 1.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③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④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⑤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⑥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四、解读课文 (一)第一段:求学之苦———渴望与决心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2.根据要求填空。 (1)《送东阳马生序》开篇即点出作者“_____”与“_____”的矛盾,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他能“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原因是:“_____”。(家贫 嗜学 不敢稍逾约)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表现了作者_____的求学精神;“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表现了作者_____的态度;表现作者不屈不挠,执着请教的一句是:“_____”。(勤学好问 尊重老师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思考: (1)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 明确:余幼时即嗜学。 (2)作者是如何解决“无书”“无师”这两个困难的?(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解决“无书”的办法: 明确: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②解决“无师”的办法: 明确: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第一段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 明确:①幼时借书抄录;②成年远行求师。 5.第一段中提到两次“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或态度? 明确:①前一个“不敢”,表现了作者讲诚信、守诚信的美好品质,这也是对借书人的尊重。 ②后一个“不敢”,表现了作者谦虚好学、求教诚恳的态度以及尊敬老师的品质。 (二)第二段:从师之旅———宜勤奋求学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 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做了官,承受着天子的恩宠光耀,跟随公卿之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