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261465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37张PPT)+教案+导学案

日期:2024-05-0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6次 大小:117725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教案,PPT,37张,交融,19课
    (课件网)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正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一场战役产生一个成语,比如巨鹿之战与“破釜沉舟”、垓下之战与“四面楚歌”、城濮之战与“退避三舍”等等,这一点也不稀奇,但有一场战役竟然造了四个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你知道是哪场战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了解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 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 3.认识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民族交融的高潮;明确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学习重点】孝文帝改革和民族交融。 【学习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一、淝水之战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淝水之战的背景; 2.淝水之战的过程; 3.淝水之战的影响。 1.淝水之战的背景 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逐渐强盛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淝水之战的过程 目的: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兵力对比:80万对8万; 结果:东晋大胜; 留下的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淝水之战形势 苻坚统兵与东晋对峙于淝水。东晋团结一致,发出八万精兵从容应对前秦的百万大军。主将谢玄等统帅指挥若定,并据敌情及时改变方略,适时决战,并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终获全胜。 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撤,以便晋军过河交战。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撤。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 这个细节的发生所造成的结局一点也不偶然。前秦王苻坚虽统一了黄河流域,但他统帅的所谓“百万大军”,是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的。他无视内部不稳,降将思乱,民疲兵倦的状况,恃众轻晋,使得这个偶然的细节所造成的结局成了必然。 3.淝水之战的影响: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合作探究 : 分析一下淝水之战交战双方胜败的原因。 从前秦方面看:①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彼此融合程度不深,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大多数,少数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②秦军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①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上下一心,士气高昂,团结作战;②将领足智多谋,临危不乱,指挥得当,根据敌情及时改变方略,适时决战,并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终获全胜。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 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 汉族无明显区别; (3)鲜卑拓跋部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刻石拓片 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迁都洛阳; (2)实行汉化政策:①说汉语, 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通汉婚。 说汉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